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说课稿)
教材简析
(一)教材分析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这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现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是党和政府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结果。
突破策略:先在分类探究的基础上,然后通过知识结构探究,以不同时段归类总结。
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原因,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如有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环境以及外来影响等。因此是教学的难点。
突破策略:引导学生分析服饰、住房、习俗、当今产品丰富等原因,通过设问、讨论、探究、归纳等得出。
二、教学目标定位
(一)知识与能力
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2)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
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
1、教学方法
问题法、资料搜集、比较法、小组合作
、讨论、谈话法等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现启发式的教学思想。
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标呼唤的教学过程是要“依赖主体的不断活动”而构建认知的过程,整个过程要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学模式
运用“提出问题—阅读观察—讨论回答—合作总结—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如对服饰方面教学就是这样尝试。
目的: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
同时也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3、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把静止的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的动态的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相当水平的文科知识和自学能力,相关的内容在初中也有所学习,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
2、学法指导:
(1)课前指导:引导学生充分进行预习,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预习。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问题意识。
因为问题意识能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它还可以激发学生
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让学生搜集关资料。
通过合作学习突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2)课堂指导: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资料、设问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的练习,加强对本课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良好学风。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简述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巩固小结
4、练习反馈
1、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赵本山和宋丹丹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片断。(2分钟)
合作探究: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
自主学习: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
目的:集中注意力,从影片中感受生活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变化原因的兴趣。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使学生乐学,能事半功倍。
展示小组搜集的资料(2分钟)
通过展示资料,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2、讲授新课
以参观展览馆的形式,分展厅归类形式讲述。
改变了课堂方式,从思维上也改变了课堂空间一样,使学生感觉不是在教室上课,而是在展览馆参观,给学生以新的感受。目的拉近距离,因为课本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这样让学生积极参与,感觉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间接的增加了感性认识。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主动学习的品质。
展厅一、服饰方面(10分钟)
先演示图片,情境创设: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时期中国人有代表性的穿着打扮:清朝末年男子长袍马褂和旗女的旗服及汉女的上衣下裳制女服;清朝男子西装;民国时的中山装和女士的改良旗袍;建国初的列宁装和连衣裙;文革时的绿色军装和军棉大衣;现在的时装。
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加深对学习知识的印象,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
的注意力。
学生掌握书本知识需要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同时这种直观性也反映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够发达,因此,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
同时,看的时候,边看边思考,边质疑,而不是机械地看,不假思索,被动的接受。探究也不是随意的,走马观花的,而是一种仔细的观察,从不同角度旁敲侧击,深入思考。
为何选这些图片?更具有时代特征。又更具有美感,带来美的享受。
简述近现代中国服饰变迁的过程怎样?(从三个阶段介绍。)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
1、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2、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
重点介绍:中山装的由来。影响比较大,久。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1949-1978年)
3、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中式便装
4、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中式便装
(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现代时装
5、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
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结合谈话法设问,让学生主动学习,是我要学,)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得出结论,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小结:
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
“封闭”走向“开放”。(个性化)
培养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力,这也符合认识的规律。使认识得到升华。
设问:请分别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合作探究:(从服装本身的特点、服装的功能、外来影响、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等方面去思考)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展厅二:饮食方面(7分钟)
演示图片:
你知道多少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区别?西餐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
这既与教材不同,又不脱离教材,扩大了知识面,从不同的角度来掌握知识
。
培养了比较能力。在比较中辨别不同事物的特征能力。
演示图片:粮票、布票、肉票等
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
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既:教材P66学思之窗:
思考:
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结合教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同学们说说在改革开放前后你家饮食种类和结构的演变?谈谈其中的原因?
(先图片,再结合实际思考,联系当时背景现实分析,从实物中去发现问题,透过实物看当时的时代背景,然后如何解决问题。)
结合自己的实际,让生感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从而自主的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厅三:居室建筑(6分钟)
安居乐业是中国人的梦想。
你知道多少中西方居室建筑?
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2、西式住房开始出现(外国人来华后)。
合作探究: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
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
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为何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展厅四:习俗风尚(9分钟)
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
婚丧礼俗。
蓄长辫、女子缠足、搞迷信活动。
日历使用阴历,女子遵从“三从四德”,女了地位低下。
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变革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1)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婚礼。解放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以土葬为主开始向以火葬为主改革。
(3)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4)改革开放后: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近现代的习俗风尚为什么会发生变革?
(1)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2)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国外的观念、礼俗等也随之涌入中国。
展厅五:合作探究(9分钟)
(一)知识结构探究
期望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梳理课本内容,形成知识结构。
动荡中近代生活发生变化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来
衣
(概括说)
食
住
社会风俗
原因
结合前面的学习,从不同的方式来掌握要求掌握的知识。总结归类,培养归纳能力。转变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从而提升学习品质和精神。
(二)课堂总结部分
总结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2.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以问题总结,再次激发求知欲,有了基础,加上指导分析,学生能够回答。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
(三)课后作业部分
课后拓展探究
(1)访问老人,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生活的变化,然后写成一篇篇短文。
(2)对自己的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物质生活(包括收入、住房、衣食、家用电器等)进行调查,然后用表格展示出来。
走访老人:因为这样做,能有效使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领会所学知识;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使学生在接触社会生活实际中受到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
(整个教学过程是
“依赖主体的不断活动”而构建认知的过程,整个过程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板书设计:
五、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中,如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这是个继承与摒弃的关系问题,对那些落后的已过时的阻碍社会发展的应该摒弃,而对那些对社会仍有积极意义的传统的优秀文化,要继承好保护好,还发扬光大。
(今天的变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变化,如果传统的优秀文化得不到继承,那么,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灵魂、民族凝聚力也就会逐渐的消失。)比如,现在讨论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传统节日是否放假问题,我认为对于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很有积极意义。
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正是在继承中发展,发展中有继承,形成了符合中国的新型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服饰方面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饮食方面
居室建筑
习俗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