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说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19 15:0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
2、分析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3、对外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的概况及影响。
4、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5、了解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改革开放近30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代自豪感、责任感。
2、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3、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四、重、难点
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五、教学方法
1、历史问题探究法。
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知识整合——延伸拓展来组织探究,通过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努力使学生通过“趣中激”,达到“乐中学”的目的。
2、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
七、教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利用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三个问题。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探究三:对外开放的成就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
1、探究形成的背景
探究过程设计:(1)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
(2)提出讨论题目:结合视频内容以及所学知识
讨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
(3)组织学生讨论
(4)完成国际、国内背景的要点总结
国际背景: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内背景:
①“十年文革”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已经决定。
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形成。
2、探究形成的过程
探究过程设计:
(1)播放《经济特区的设立》的视频材料;
(2)展示“学思之窗”: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在师生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展示讨论的结论:
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有利于引进外资。
②靠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广东、福建两省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
④资源丰富。
(3)完成第一步经济特区创办的探究总结。
包括:①经济特区的设立;②经济特区的含义及“特”的主要表现;③经济特区建设的成果展示;④经济特区的作用。
(4)结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示意图完成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
包括:①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③沿江港口城市的开放;④沿边城镇的开放;⑤内地省会城市的开放。
(5)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我国政府从1988年起在沿海和内地的开放城市中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0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城市中首批获准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是(A)
A、秦皇岛
B、武汉
C、合肥
D、苏州工业园区
2、从1988-2002年,我国共建立了(D)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A、46
B、47
C、48
D、49
3、下列属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点的最佳选项是(B)
①资金来源以引进外资为主
②经济成分以外资企业为主
③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的特点
④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探究形成的特点
结合地图,结合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由学生概括总结出来,教师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合作探究二: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探究过程设计:
1、播放视频文件《邓小平与上海浦东的开发》。
2、结合视频内容及教材相关知识思考:
假如你是当时的邓小平,你决定加快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3、由学生相互探究合作交流后,教师与师生合作共同完成上述问题。
①浦东开发的决定和目的:1990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其目的在于:
A.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
B.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C.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②浦东开发和开放的有利条件:A.地理优势;B.交通优势;C.人才和产业优势;D.上海原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③成果展示:收集图片、文字资料,展示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伟大成就。如中国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等。
④地位和作用。注意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对知识进行整理。A.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是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B.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础,是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C.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合作探究三
对外开放的成就
探究学习设计:1、这个问题可采用开放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师不提供固定的答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或者深入城市和农村调查,了解我国对外开放近30年来的伟大成就,收集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举办一个小型的展览会。
(四)知识整合
(五)延伸拓展
1、材料解析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写到: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事实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思考:
①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
②新时期我国已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③试比较近现代史上我国的两次对外开放。
2、课外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课后从网上搜集沿海经济开放区发展情况的资料,配上解说词,举办小型展览,以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分工:第一小组——长江三角洲开放区
第二小组——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第三小组——闽南三角地带开放区
第四小组——环渤海沿岸开放区
(六)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如何整合新课程资源,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如何构建和谐课堂,充分展示并挖掘学生的潜质。
对外开放格
局初步形成
形成背景
形成过程
格局特点
新发展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