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方面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能力、识图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2.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法,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和探究,充分利用地图来学习;运用录相资料、调查、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之路的不容易,培养学生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问题
1.重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和地图的学习。
2.难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背景及深圳的开放和浦东的开放。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胡锦涛同志党的十七大指出的“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背景
[阅读思考]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是什么?
[分析]引导学生回忆必修一22课和24课从多角度归纳背景,突破难点。
⑴国际
政治: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缓和。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⑵国内
①十年文革乱了经济。
②十一届
三中全会伟大的转折
[过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文明成果在“文革”十年浩劫中备受摧残。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动乱的历史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深刻认识到加强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从此,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了新的历程,揭开了新的篇章。
(二)
过程
[阅读思考]
2)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特区“特”在哪里?特区设立有什么意义?
3)你认为上海浦东开发的目的、优势和意义是什么?
4)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并分析其特点。
1.经济特区
[放映]深圳开放的录相资料。
[阅读材料]“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分析]思考题2:
⑴原因:
①政策:中央实行特殊优惠。
②地理:靠近港澳交通便利。
③历史:华侨众多利于投资。
⑵特点:
①特殊的经济政策
②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⑶意义:示范、探索与窗口
2.沿海开放城市
了解背景和地图学习。
[阅读解说词]1984年5月4日,中国改革开放掀开崭新的一页,十四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开放城市。一串闪亮的明珠从此在祖国万里海疆争相辉映,其中大多数先后成为改革开放的示范园、发展创新的指南针、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大陆版图的最亮点。20年来,这些城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
3.沿海开放区
了解背景和地图学习。
小结: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构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4.沿江沿边内陆城市的开放
[过渡]龙头是上海浦东的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的开放伟大战略转移。
[放映]浦东开放的录相资料。
[分析]思考题3.
⑴目标
①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⑵优势
①经济和文化基础
②地理和交通优势
③人才和产业优势
④政府的开发政策
⑶意义
①成为新兴高科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济增长点。
③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过渡]以上是从方位和层次上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其实我国的对外开放
还表现在各领域的开放,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并结合模块3第18课文化的开放说明各领域也开放。
展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关图片,了解技术开发区建立的意义。
(三)特点: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整体展示图片,分析阅读思考4
.
(四)意义: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
活动探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报告特别强调,要“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作为青年学生,你对现阶段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何良策?
(提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本课小结】
回顾历史我们改革开放艰难而行,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之下,全体人民的努力之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定会更加辉煌!春天的故事唱响着,我们一定会走向更新的时代,我们期待,社会更和谐,人民更富裕,国家更繁荣。
【巩固练习】
1.选择题检测。
2.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一个经济开放区发展情况的图片,配上解说词,举办小型展览,展现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