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堂教学详细教案
按: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三大制度的名称、含义、起源、发展及影响。
2、能力目标:提高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提高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3、价值目标:加深学生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优越性、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理解;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三大基本制度的内容及意义。
(三)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1)教师活动:在《东方红》雄伟的乐曲声中,在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豪迈的诗篇之中,告诉学生: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催生了新中国;而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政治独立基本实现,接下来在政治上的主要任务便是实现民主政治。由此,清水出芙蓉般地导入新课;(2)学生活动:聆听气壮山河的《东方红》,感受大气磅礴的毛泽东诗作,体味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感悟胜利的喜悦;(3)预期效果:以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气。以观察者的身份自居,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动态,既是对历史背景的认识,也是对此情此景的投入,可以使学生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之中。
2、主题探究:(1)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浏览全文,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为探究题目,归纳出本课的简要知识结构;(2)学生活动:学生分组研究,每组派一个代表展示成果;(3)预期效果:开头以探究的形式出现,使学生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创作,能够分享集体的智慧,更能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从宏观上理解本课知识结构,用框架收集知识,以骨干折射灵魂。
3、讲解政治协商制度:(1)教师活动:①设计问题: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背景是什么,初步形成是在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影响各是什么,这种制度在1956年时获得了什么发展,等等;②讲解教材;③出示材料:出示6段材料,3段视频。每段材料都附有一个问题;(2)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教材,回答老师的提问,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从老师出示的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3)预期效果: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使学生在思维的高速运转中,感受思考得魅力,体验竞争的乐趣;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材料的能力以及有效抓住信息点的能力。
4、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教师活动:①设计问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的背景是什么,是在哪一次会议上形成的,这次会议的时间、内容、意义各是什么,等等;②讲解教材;③出示材料:出示3段材料,每段材料都附有一个问题;(2)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教材,回答老师的提问,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从老师出示的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3)预期效果:通过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相比较,更好地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通过材料再现历史事实,体验历史,认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深刻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5、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教师活动:①设计问题: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的确立过程、含义、表现、意义各是什么,等等;②讲解教材;③出示材料:出示一段材料,一段视频,一段音频。材料后附有问题;(2)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教材,回答老师的提问,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从老师出示的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3)预期效果:创设情境,使学生能畅所欲言,不必受教材或教师的局限,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感悟党和政府对民族工作的关心和重视,树立起民族大家庭的观念,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符合历史与现实,合乎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用《翻身农奴把歌唱》的音乐背景烘托主题,使学生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6、课堂小结:在整个历史的完整链条中,本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了解了它,也就了解了现代中国的三大基本制度,也就了解了新中国与旧中国、新中国与同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区别,也就了解了现代中国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的核心内容,也就基本了解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斐然,但是之后不久,这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就被一次巨大的政治运动所打破——这就是文革。而文革的具体情况,就是下一节课的内容了。欲知文革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7、现场答疑。
(五)板书设计: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
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开始筹建新中国。
2、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1949年9
月
(2)、地点:北平
(3)、内容:
①、《共同纲领》
②、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国都、国旗、国歌、纪年
(4)、意义:
①、初步建立
②、暂时代行
③、统战组织
3、含义:在中共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行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职能的制度。
4、发展:1956年,八字方针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背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2、形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1954年9
月
(2)、内容:
①、五四宪法
②、国家领导
(3)、意义
①、基本形成
②、奠定基础
3、含义: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
(1)、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决定
(2)、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原则决定
2、确立:
(1)、明确规定:《共同纲领》
(2)、正式确认:五四宪法
3、含义:
4、表现:自治区、自治县(旗)
5、意义:
(六)教学工具:ppt课件。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