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
题
第一单元复习
—内化—外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第一单元主干知识:1、理解古代中国早期奴隶制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基本特点2、中国封建国家的演变及其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趋势3、深刻挖掘、归纳提炼推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因和规律性的隐性知识4、相关的政治学概念、历史概念、哲学概念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政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是阶级社会统治阶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施政治活动的重要内容。它的发展规律是可以认识和追寻的。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自豪与自省,骄傲与批判。养成对待传统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思想文化)成就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正确理解“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科学方法。3、认识生产力是一切经济、政治活动的原动力,它的变革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而上层建筑的建设和完善是保证经济基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过程方法
师生互动,双主和谐:提出问题―促成学生思考、交流、合作―反馈表达―师生互动评价―形成认识巩固知识。1.以系统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构建单元整体知识体系。2.教学四个环节:“吸引注意—渲染气氛—启发思维—培养能力”。3.学法四个层次:引导学生由传统的
“听懂—理解—掌握—解题”四环节向
“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现代的学习理念转化。
教学重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一是再认、再现基础知识能力;二是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简单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内化成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四是认识秦、唐、元朝在建立和发展政治制度中的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及具体措施。
教学难点
1.搜集历史资料,提高获取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效信息的能力,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2.通过学习讨论、编写知识清单,构建知识体系,提高质疑、提问、解答的基本学习能力。同时通过交流合作、语言表达来锻炼历史思维和历史归纳能力。明确相应的政治学、哲学、历史学有关概念,形成历史意识和充分的历史自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早期奴隶制国家形成及其政治制度的演变。即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2
秦朝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形成和特点,以及相应的历史评价。3
从秦朝至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国家的演变以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历程。4
有关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措施的思考及批判,形成科学批判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完成本单元的课文具体学习任务,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感性认识。但是对于相关的、抽象的理论概念需要进一步深化、内化而形成正确地认识和科学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外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互动谈话法。2
直观法、复现法、探索法、演绎法。3
讲练结合,学思结合。
教学进程设计与反思实录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吸引注意、渲染课堂气氛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么?古代中国历史的主流是什么呢?历朝统治者是如何管理器国家和巩固其统治的?
表达各自观点……明确
统一是古代中国历史的主流明确:国家与政府的关系,理解“国体”与“政体”的概念和关系
二、提纲挈领、直入课题
提出第一单元复习课的主干知识要点: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演变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变和特点3
中央集权君主专治制度演变的趋势4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哲学批判
面对现有问题,及时搜索大脑中已经存贮的相关信息,组织文字,准备表达
三、提出问题,启发思维、训练口头表达通过学生大量的思维活动解决具体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一、中国古代早期奴隶制国家的演变及其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注意问题提出的明确指向,启发学生举重若轻地回答问题,建立自信,产生成就感)a
原始社会末期的禅让制是否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b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c
西周统治者是如何管理庞大的奴隶制国家的?d
古代奴隶制的官僚体系是如何建立的?权力的继承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二、
通过识图再认奴隶制国家的演变历程,思考分封制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作用。1
展示奴隶制王朝疆域演变图过程,全体学生通过直观认识,形象再现了奴隶制王朝的演变历程:2思考并指出分封制的历史影响:提醒学生从形成前期和后期瓦解等角度思考并回答问题:要培养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评价思维。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深入探讨分封制瓦解的根源:
诸侯实力增强,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三、秦朝的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措施
1幻灯片直观展示秦王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历程。并利用“历史纵横”资源回顾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感。2、问题导向,回顾秦始皇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各项举措。3
引导学生运用默会知识辩证批判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利弊。四、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历朝的演变1
列表考查:学生通过再现已经掌握知识完成表格填写。2
归纳历史规律,挖掘隐性知识。及深刻影响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内在力量是什么?形成“矛盾运动构成历史现象”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学生在老师明确的启发下比较成功的回答问题:a禅让制不属于政治制度。明“政治制度是阶级社会的产物。”b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天下为公”演变为“家天下”
局面。确立了“父子相传,兄终弟及”。c
西周实行“分封制”。层层分封,拱卫王室。并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D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的宗法制,即“嫡长子继承制”。使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一种浓厚的宗族官僚体系。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前提下,统治阶级的关系既表现为“君臣关系”同时又是“兄弟关系”。
1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他们非常准确的说出:奴隶制王朝演变的概况:
A夏—商—西周—春秋—战国B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瓦解,诸侯裂国,争霸称雄。2
影响:历史事件影响的多层次性:政治上:巩固统治,拓广疆域。经济上:推动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形成一整套的“周礼”制度。为奴隶制主流文化奠定基础后期:诸侯混战,利弊参半。1
230B.C--221B.C
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列国。
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素材加以体验。2
中央行政制度:皇帝制度、三公制度;地方建立郡县制度。3
前期的进步作用:(国内、国际),后期的局限性。1、基础知识的再现(略)朝代加强君主专制措施(中央)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地方)秦朝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变化根源趋势总体特征2、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需要合作交流才可以完成的。
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外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活动为主的新课表理念。基本上摈弃了老师独霸课堂的局面。
五
有关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哲学思考
1、封建统治前期的进步性:
2、历朝统治者不断发展完善的积极措施:
3、封建统治后期这一制度的历史局限性。补充:这套政治制度结束于何时?何事?(理解“武器的批判”)
掌握批判的武器:1、一是:国内的、当时的历史意义;
二是:国际的、历史的深远意义;
三是: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2、表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元朝的行省制3中外历史比较,得出相应结论西方进入近代社会……中国仍然是封建社会,并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1912年.辛亥革命。中国历史的进步。标志中国由专制走向共和……
五、课后反思:所谓科学,就是把复
( http: / / www.21cnjy.com )杂的问题简约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提升和拔高,要到达“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效果。对学生的整体思维,全局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后单元复习小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如何避免简单的重复和确实有效地小结本身就是一个课题。我结合第一单元教学内容的内在关联性,把它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来思考,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并且制作成直观的复习课件,在一节课内经过师生的平和谈话、互动交流,复现、探索又恰似课堂作业形式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并且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课堂实录:(一)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
1渲染课堂气氛:本人引用了罗贯中《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演义》一句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提出问题“这是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么?”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又是什么呢?历朝统治者又是怎样管理这个地大物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呢?历史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回答。以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
直接提出这两个单元主干知识的重要问题,以“演绎法”实现先入为主的主动意识。3
作业设计通过多种形式呈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不同难度的题目,以激活、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记忆、再认、再现能力,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口头表达与文字表达能力,以此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二)关于学生表现活动:1.
学生们在通过直观的课件展示教学信息引导和刺激,很容易激活其脑子里先前储存的信息,结果学生很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2.建立在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复习课堂很容易促进学生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提升。例如:
a.
在“早期奴隶制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的形成演变”问题的再认与思考,理解早期政治制度形成及其特点的时候,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古代中国奴隶制国家那种明显的“部族”色彩。地域狭小,宗族统治,等级森严。学生们通过表达体验加深印象,并且可以把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的归纳总结。
b.
在归纳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制度的本身存在的结构危机---两种矛盾及其运动演绎历史趋势的时候,师生间通过谈话、启发、引导等不断激发学生业已活跃的思维,很快也就促进学生从历史史料中得出结论,形成“论从史出”的科学思维途径。3.
能力培养的可行性。a.搜集历史资料,提高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分析方法。b.通过学习讨论、编写知识清单,构建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体系,提高质疑、提问、解答的基本学习能力。同时通过交流合作、语言表达来锻炼历史思维和历史归纳能力。形成历史意识和充分的历史自觉。
(三)
课堂遗憾:追求完善是一种理想,而留下的遗憾才是真实。本节复习课最大的遗憾是由于内容上片面地追求“面面俱到”。另一点是片面追求学生参与的课堂气氛,问题设计上的过于简单也不是很好提升思维能力的途径。总之,顾此失彼,总是有许多的东西让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