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说课课件(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说课课件(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0 11:5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洋务运动教 材 简 析教 学 目 标教 法 简 介教 学 设 计 反 思下面分五大块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教学程序及特色简述大众传媒的变迁一二三四五 · 大众传媒的变迁之一 · 教材简析 一、教材简析:
1、教材的特点
这一课乃至这一单元的最大特点是现实性很强,这也是新旧教材最大的区别。
本课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传媒变迁的过程”,另一条就是“传媒发展的影响”。 2、教材的地位
本节课既属于本单元较为重要的一节,又是和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非常密切的一节课内容。
在信息爆炸时代,怎样正确而有效地吸收信息,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对我们特别是正在成长中的高中生来说是一大考验。所以学习本节课,更有助于学生对我们身边日常事物的了解。 · 大众传媒的变迁之二 · 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针对高一学生具体状况,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报刊业的发展过程,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所起的作用。②掌握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时间,分析影视业发展的重要原因。③了解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认识互联网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②通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进一步明确大胆借鉴、用于创新的重要性。
· 大众传媒的变迁之二 · 教学目标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确定为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突破策略:
(1)学生自学:课前做一个调查收集工作,收集近代历史发行报纸的名称,课上作简单的报告,看谁收集的多,以便对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情况有个直观的认识,锻炼收集整理资料能力。
(2)学生讲解:报刊组、网络组代表结合教材简单介绍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诞生和发展的概况。
(3)教师指导: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视频等资料,并结合讲解。
(4)思考讨论: “未来网络媒介是否会取代其他媒介”展开辩论等。

★难点确定为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突破策略:
(1)学生自学:学生阅读材料、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讲解。
(2)教师指导:利用多媒体设备分别讲解报刊、影视、网络媒体的影响。
(3)思考讨论:报刊业的发展对我们社会生活有何影响?面对市场上这么多的报纸,我们该怎样选择?影视现在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网络的利弊?大众传媒的两极影响是什么? · 大众传媒的变迁之三 · 教法简介 三、教法简介: 1、课前: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报刊组、电影组、电视组和网络组,让学生自主学习,课中每组派一代表进行讲解。

2、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了“自学——指导”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该模式由“课前自学预习——学生讲解——教师指导——质疑讨论——发表见解”五个环节组成。(它既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又体现老师主导作用)
3、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自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导入新课四、教学程序及特色简述: 新课探究(分基础篇、能力篇、应用篇逐层学习)课堂小结巩固延伸 · 大众传媒的变迁之四 · 教学程序及特色简述 1234(课堂练习与课外作业) 大 众 传 媒 的 变 迁导入
新课新课
探究课堂
小结四组代表总结 “毛遂自荐”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进行
宣传、发布信息?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这些被称为大众传媒第一个模块
基础篇 电 视 组 电 影 组爱好、发展概况、普及的原因收 集 汇 报、发 展 概 况报 刊 组 报刊业发展的影响及其选择 电 影 组与电视的不同、对电影的期望 网 络 组现场“百度”一下、网络的利与弊第三个模块
应用篇
(四组辩论))第二个模块
能力篇课堂练习课外作业以重点内容出题练习 网 络 组迅速发展的概况、原因、优势 电 视 组电视现在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未来网络媒介是否会取代其他媒介”展开辩论社会实践 报 刊 组收集汇报、发展概况、独特之处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的说课演示,不论是设计还是理解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亮点有以下几方面: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秉承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设计理念,主要采用 “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且引用了典型的资料,以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影视、图片、资料等引入历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和现实的亲和度加强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逐层设计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最近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在课外延伸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无止境,树立终身学习的良好观念。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它根据课的特点而定,也并非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只是对新教材新教法的一种尝试,一种探索而已。 · 大众传媒的变迁之五 · 教学反思 · 大众传媒的变迁之四 · 教学程序及特色简述——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假如今天要同学们做一次“毛遂自荐”,把我们班新课改的理念与经验推荐给兄弟学校、兄弟省市、乃至世界各地,那么我们能够通过哪些渠道进行宣传、发布信息?

学生: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电话以及人们之间的交谈。

教师: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这些被称为大众传媒。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大众传媒的发展历史。

(课堂气氛骤然活跃,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和现实的亲和度加强了,同
时也增强了课堂的新鲜性。) · 大众传媒的变迁之四 · 教学程序及特色简述——新课探究(基础篇)2、新课探究:   
利用多媒体先将本节课的内容从总体上给学生一个宏观的印象,然后再分三大学习模块(基础篇、能力篇和讨论篇)让四大组学生逐层学习。

第一模块:基础篇
(报刊组、电影组、电视组、网络组四组分别派代表归纳讲解)

第二模块:能力篇
(报刊组、电影组、电视组、网络组四组分别派代表分析讲解)
第三模块:应用篇 (四组辩论)
· 大众传媒的变迁之四 · 课堂小结 3、课堂小结
小结:教师让四大组的代表分别小结自己组的探究成果,从而使学生从报刊、电影、电视和网络四个方面,对中国近现代大众传媒的变迁有一个整体认识。

然后用多媒体回顾四大媒介发展历程,见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清楚、美观,更重要是要体现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

板书设计:略 · 大众传媒的变迁之四 · 巩固延伸4、巩固延伸:课堂练习 ⑴ 下列有关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9世纪中后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B.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
C.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是政府刊物
D.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报、《中央日报》等报刊 ⑵ 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历史结束的是
A《渔光曲》 B《定军山》 C《风云儿女》 D《歌女红牡丹》 ⑶ 从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角度看,如果你欣赏一场精彩的球赛,你会选择下列哪一种传播媒介?
A. 报刊 B. 电影 C. 电视 D. 互联网练习DBD ·大众传媒的变迁之四 · 巩固延伸 ⑷ “第四媒介”的主要功能有
①能传播文字、图象和声音
②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③可查询资料、浏览新闻
④可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
⑤双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D练习 ·大众传媒的变迁之四 · 巩固延伸 ⑸社会实践:课外练习
假如一个星期内不看电视、不上网,这对现代都市人来说是什么滋味,生活将会发生哪些改变呢? 复旦大学、闸北区教育局和《新闻晚报》2006年1月中旬启动了“离网离视、阳光寒假”活动,在国内尚属首次,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家也尽快加入到这次活动中来吧,请你,设身想象、亲自实践,写一份倡议书公布在校园内,邀请大家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 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