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0 22:0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朝鲜的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基本史实。
2、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3、运用: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概括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和苏联的反击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和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从盟友到对手
问:二战结束后,美苏为何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的敌对关系?
英国前首相帕默斯顿曾说过一句外交名言:“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美苏关系的变化当然首先是共同的敌人消灭了,也就失去了结盟的基础;其次,是战后随着国际力量的变化,美苏两国之间产生巨大的利益冲突。接下来我们战后国际力量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又导致美苏之间什么样的利益冲突。
1、力量对比
资本主义世界
西欧、日本:普遍衰落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霸主
经济:工业产量占53.4%;黄金储备占74.5%出口贸易占32.4%;工业产量占53.4%;黄金储备占74.5%出口贸易占32.4%。
军事:武装部队300万;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拥有原子弹。
政治:控制操纵联合国
由此看,战后西欧、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霸主。既然美国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霸主,那么战后它想怎么做呢?
看材料:
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许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
——斯蒂芬·
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
从材料中看,美国战后有何野心?(美国在妄图依靠本国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称霸世界。)
那么美国的野心是否能够得逞?为什么?
不能,因为它的野心遭到来自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阻碍。
社会主义世界
苏联: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
战后苏联军事实力:军队人数到1945年5月接近1140万,战后仍保留三四百万人。战后初期年均生产12万门火炮。战后初期年均生产19390万发炮弹;战后初期年均生产3万辆坦克;战后初期年均生产4万架飞机。
由此看,苏联虽在二战期间受到严重破坏,但它的军事力量却大大增强,仅次于美国,且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战后苏军驻扎在从欧洲中部的易北河到亚洲的三八线的广大地区。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并向社会主义过渡
因此美国的称霸的道路上遭遇到苏联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存在差异的劲敌,所以对苏联必须采取强硬的遏制政策。
那么,美国如何遏制?能否运用战争手段将苏联消灭?当然不能
原因:(1)、大战刚歇,人心思定。(2)、苏、美势均力敌。
2、方式:“冷战”:“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二、形成---美苏“冷战”
1、信号: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这是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的演说词。他对在二战时还是盟友的苏联大肆攻击,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这次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最初信号。
2、形成
“冷战”就是不打仗的战争。那么除了打仗之外还可能有什么形式的较量呢?
政治、外交手段、制造国际舆论、经济封锁和制裁等等。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节课中到底有哪些除了大打出手之外的争夺方式。
美国--
政治: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宣读咨文中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经济:马歇尔计划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美国为什么要对欧洲实施“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什么?
A.复兴欧洲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B.控制西欧,遏制苏联;C.
诱引东欧各国,孤立打击苏联
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为了推行冷战政策,美国不仅在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而且在军事上成立了北约。
军事:北约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等12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全球的得力工具,它是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苏联--
政治: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苏联帮助东欧各国发展党组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经济:经济互助委员会
为了与西方咄咄逼人的经济封锁和遏制政策相抗衡,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捷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的经济会议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同年4月,该组织正式宣布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经济互助、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促进会员国的经济发展。其目的是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军事:华约
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条约》,被通称为“华沙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三、影响---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一)消极影响:
两强相争,世界长期不得安宁(核威协)
,形成全面“冷战”和爆发局部“热战”
的局面。
1、全面“冷战”
全面“冷战”导致一些国家的分裂,例如德国的分裂、朝鲜的分裂。
(1)德国分裂:
◆背景:
①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
②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③美苏双方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
◆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2)朝鲜分裂:
◆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
◆分裂: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冷战”是不是一定没有武力对抗?在全面冷战的同时,在亚洲也出现了一些局部“热战”
(3)古巴导弹危机:一度接近核战争的边缘
◆原因:古巴独立后,苏联以“保卫古巴”为名,从1962年7月下旬开始,秘密向古巴运送进攻性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加强对美国的威慑力量,改变苏联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
◆结果:10月中旬,美国根据U2型飞机的侦察,得知古巴正在修建针对美国的中、远程导弹发射场。10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发表电视演说,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撤出进攻性武器,并威胁不惜使用武力,形成战争一触即发之热势。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2、局部“热战”
亚洲:出现了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1950、6~1953、7)
1950年,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①背景: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组成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内战。
②概况: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③特点: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2)侵越战争(1961~1973年)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时间:1961年—1973年
◆结果: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课后小结
所谓雅尔塔体系是指苏美英三大国在二战后期通过雅尔塔等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课后习题
一、选择题
1.二战结束后,美国敌视苏联的主要原因是(

A.双方合作的政治基础的消失
B.战后苏联实力的不断加强
C.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D.美国准备称霸世界
2.美国冷战政策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题目演说
B.两极格局的形成
C.杜鲁门主义
D.北约组织的建立
3.美国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意图是(

A.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治疗战争的创伤
B.通过对西欧经济上的扶持达到政治上的控制
C.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D.实现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4.美国下列的举措中,其中加剧了美苏冷战的程度的是(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北约组织的建立
5.古巴导弹危机的结局表明(

A.是古巴倾向于美国的结果
B.是古巴倾向于苏联的结果
C.表明这一时期战略优势在于美国
D.表明这一时期战略优势在于苏联
6.面对英美等国的封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情况,苏联采取的相应的措施是(

A.扶住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政治控制
C.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7.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正式形成政治军事全方位对峙的局面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华沙条约组织
8.杜鲁门主义出笼后,首先成为美苏冷战地点的是(

A.朝鲜半岛
B.德国
C.中华人民共和国
D.古巴
9.美苏冷战格局形成后,双方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而导致的国家、民族分裂的具体事例有○1南联盟地区战火不断○2伊拉克战争的爆发○3东德和西德的分别建立○4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建立(

A.○1○2
B.○2○3○4
C.○3○4
D.○1○2○3
10.两极世界形成后的国际关系中,从军事上典型体现了美苏对抗的事件是(

A.德国的分裂B.柏林危机的出现C.朝鲜半岛分裂D.古巴导弹危机
二、材料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杜鲁门总统继任总统后,继续实现罗斯福的“世界蓝图”,1945年12月29日在他致国会的咨文中郑重宣布:“胜利已经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
──出自《世界史o现代史编》
材料二:美国国务卿马歇尔于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
──吴于觐齐世荣《世界近现代史》
回答下列问题:
1.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其真实目的何在?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C3.B4.D5.C.6.C7.D8.B9.C10.D
二、材料题
11.(1)措施: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
真实目的:美国的真实目的在于通过这一计划,以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
影响: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板书
一、背景---从盟友到对手
二、形成---美苏“冷战”
三、影响---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