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0 22:0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个省级自治区。
(2)理解:“共同纲领”;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派参政的主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运用: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1.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
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
历史比较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2)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2.2
教学难点
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它们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大决战,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三大战役结束后,1949年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那么中国人民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呢?新中国又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前言部分,导入新课。
新知介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就确立了这项政治制度。那么,这项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代表、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662人出席了会议。
提问: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主要任务是筹建新中国,那么它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呢?我们一起先来了解这届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内容。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个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型国家的构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国体,即国家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的新中国要实现民主政治,只有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
(2)大会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张澜、高岗等为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
政治协商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宣告新中国诞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政治协商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而且从这时起至1954年期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权力机关的职能。
提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新中国成立了权力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成立的情况下,政治协商会议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放的内容。
教师归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政治会议作用发生变化,虽然它不再代行权力机关的职能,但它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仍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政治协商会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主要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提问:我国目前有哪些民主党派?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除了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八个民主党派。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前面提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那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底有些什么样的职权,这一制度是怎样建立的?下面我们来学习有关人民代表制度的相关知识。
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进一步置疑)那么,为什么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确立?
(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1)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这就是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这是新中国第—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大会根据宪法的规定,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大会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提问: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提问:这种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过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有一个过程: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自治区。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共有5个。除内蒙古自治区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相继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西藏自治区于1965年成立。除5个省级自治区外,全国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了100多个自治县(旗),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它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课后小结
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出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