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
(2)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理解它在处理国际关系上的意义;
(3)掌握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采用讲述法、启发式、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通过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发挥的作用,感悟周恩来的外交才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难点】
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是包括中国的世界。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外部世界始终处于互动交往中。但与旧中国相比,新中国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交往中所处的地位显著不同。
(大屏幕播放课件
音像资料)
学生活动:请学生谈谈感受,探究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旧中国民贫国弱,对外交往受尽屈辱,国际地位十分低下;弱国无外交。而新中国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表明了建交原则)。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
探究新课:
(板书)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一、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讨论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哪些具体政策 其含义、意义分别是什么
(幻灯片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
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引发学生思考:对外交往采取怎样的方针离不开当时的国内外形势,由此分析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
(板书)2、制定外交方针的背景
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国内背景。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大环境中进行考察,清楚新中国外交政策提出和实施的国际背景。向学生强调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风云变幻,作为一个大国和国力相对薄弱的国家,进行外交活动是相当艰难的。
以教师讲解为主分析我国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历史原因)
(2)、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包围和敌视的政策,妄图扼杀新政权。(现实原因)
(3)、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形成一个世界体系。欧洲、亚洲建立起许多人民民主国家,并和苏联一起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所有这些都为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现实原因)
(4)、自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政治上已日趋成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独立自主的道路,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历史原因)
(5)、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废除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保障本国独立,领土主权的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现实原因)
因此,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幻灯片
周恩来的外交思想言论
)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作外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师生互动)教师征询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不清楚的问题吗
(教师课前准备:“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包围和敌视的政策,妄图扼杀新政权。为了保卫胜利成果、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可以说“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因为我国外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幻灯片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有关内容)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方面去找。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过渡:由于新中国的领导人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坚决抵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各种孤立、封锁等政策,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板书)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提问:新中国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学生活动:讨论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对教材内容归纳、总结。
(幻灯片
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内容。请学生打开历史地图册40页。
1、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英、荷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最突出的成就是中苏建交和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出席日内瓦会议,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成功做出积极的贡献
过渡:新中国在“一边倒”的同时,为了与周边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就需要一种超越意识形态、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发展关系的原则。
学生活动:结合所给材料、教材,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措辞修改完善的过程。
(幻灯片
相关材料
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的讲话)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今天,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我们说过要在一九五三年开始这一谈判,现在实现了。
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两个大国之间,特别是象中印这样两个接壤的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有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周恩来选集》下卷
(幻灯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学生活动:结合所给材料,讨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幻灯片
钱其琛、唐家璇的有关讲话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50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钱其琛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
材料二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谈话
。
教师进一步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意义。
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它成为了现代国际法的重要内容。从后来的发展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最具生命力的政策,对中国外交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过渡: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除积极同一些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还参加了一些国际性会议。学生活动:结合教材,掌握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的主要成就。
(师生互动)征询学生在这一部分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教师课前准备:
日内瓦会议讨论的是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朝鲜和越南、老挝、柬埔寨)涉及到的国家是我国的邻居,(当时,美国企图从朝鲜、越南和台湾三个方面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如果解决好,我国就可以有稳定的周边环境,就可以打破美国的战略包围。另外,我国一贯主张反侵略,反霸权主义,参加日内瓦会议,还可以进一步宣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本身即向全世界宣告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另外,根据教材,我们清楚在这个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的目的和必要性:中国是亚非地区最大的国家,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发起的,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维护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友好合作的共同要求。在与会的29个国家中,中国除了同一切周边国家有外交关系及贸易关系外,另有22个国家与台湾当局保持着外交关系,在美国的影响下对中国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和疑虑,所以,参加这次会议是十分必要的。)
提问: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是如何化解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及对中国的误解呢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及教材分析“求同存异”方针。
(幻灯片
材料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等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作了精彩的发言: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掩护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下面给学生提供万隆会议的相关背景,大家探究:
(幻灯片
材料
万隆会议的相关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5年4月11日,当中国代表团包租的印度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从香港飞赴印尼时,被美蒋特务预先在机上安放的定时炸弹于中途炸毁,造成机上中国代表团8名工作人员、
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工作人员和波兰、奥地利记者各1人殉难。事件发生后,周恩来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赴会。4月17日,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到达印尼万隆,受到印尼人民和华侨的热烈欢迎。
材料二
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以及长期殖民统治在各国之间形成的隔阂,特别是由于美帝国主义的挑拨离间,会上有的代表鼓吹既要反对殖民主义,也要反对所谓“共产主义威胁”;有的认为“和平共处”这个词是共产党的语言,反对采用;还有人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表示怀疑,无端责难中国可能利用华侨的双重国籍对别国搞颠覆活动等,在这种情况下会议有可能进入歧途。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关于周恩来的品格和外交智慧等方面的影响。
(提示:材料反映了参加万隆会议的艰难,课本主要讲述成果,本题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参考答案:临危不惧,不怕困难;运用聪明才智,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会议成功)
教师强调: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赢得了许多亚非国家的支持,为后来打破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后小结
本课小结:
(学生活动)列出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大事年表。
探究练习:
作为新时代的公民,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外交关系 为什么
(提示:建立平等、互利的、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外交关系才可以持久,并进一步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课后习题
探究问题: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要考虑哪些因素
板书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一、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1、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2、制定外交方针的背景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与苏联等17国建交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
4、参加万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