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桥边的老人》教案与课件打包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桥边的老人》教案与课件打包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0 07:41:14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导入新课他一生都在历险,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付过伤。?他年少时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
他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他因膝盖被打破,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
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
他在1954年凭借着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海明威。?
今天我们带着对海明威无限崇敬的心情来品读他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桥



人海明威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3.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重点:
1.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2.第一人称叙述对于这篇小说的意义。冰山理论冰山理论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 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 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 露出来。探究 (一)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微笑”——作者隐藏的是:
  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微笑”——作者隐藏的是:
  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最后一个离开——隐藏的是:
  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不舍得离开,但是让心爱的动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残是多么的无奈和悲哀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探究 (二)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我”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探究 (二)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探究 (三)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探究 (三)语言简约 寓意深远语言简约 寓意深远 这样的叙述是“减法” 。
含而不露的手法,使小说充满了弦外之音,给读者想象空间。
使叙述客观真实。
素描式的叙述,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我”是谁?“我”是谁?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我”是谁?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推测:
  “我”也许是名战地记者,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战士。“我”是谁?叙述视角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推测:
  “我”也许是名战地记者,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战士。  (1) 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情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个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1) 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情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个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有限视角  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 ——有限视角。  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 ——有限视角。
  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通常用第一人称。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全知视角。比较:比较:
  全知视角——叙述者全知全能。比较:
  全知视角——叙述者全知全能。
  有限视角——叙述者只知部分情节, 隐藏其他部分内容。  今天我没有上课。也就是说我去学校了,但 只是请班主任允许我回家。我把我爸爸的信也交 给了他,信中称“家里有事”,请老师准我的假。他问,家里到底有什么事?我告诉他说,他们招 我爸爸去服劳役了,于是他不再追问下去了。 ——《无命运的人生》上海译文出版社  以一个半大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他的视角是仰视的,对成人世界的复杂与不可理喻,无法做出解释和判断。孩子的视角也就导致了观察点的不同。这个视角也决定了这样的叙事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事,使读者与人物一同经历着成长的阵痛。  今天我没有上课。也就是说我去学校了,但 只是请班主任允许我回家。我把我爸爸的信也交 给了他,信中称“家里有事”,请老师准我的假。他问,家里到底有什么事?我告诉他说,他们招 我爸爸去服劳役了,于是他不再追问下去了。 ——《无命运的人生》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情人》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情人》 上海译文出版社  小说要以一个“过来人”回忆往事的面目出现。这个人饱经沧桑,站在俯瞰人生的高度,其视角是俯视的,审视少女时代的稚嫩经历时,就有了更自信的把握和权衡。选取这样的视角,决定了这篇小说是一种“过去完成时”的叙事。优秀作文欣赏  竹叶萧萧,独守一轮清月,朗照这千古风流。
  美酒飘飘,洒落一地诗魂,奠癸这千年风骨。
  你来了,左偑宝剑,右挂酒囊,手捧名琴。
  你走了,什么也没带走,除了一身傲骨和那寂寞了千年的《广陵散》。往事越千年 诠释尊严  嵇康,嵇康,喃喃的轻念你的名字泛上心头的是骄傲与酸楚,或许正如罗素所言“尊严,迄今为止一直是少数人所具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能从那些倔强的坚守心中圣地的人身上找到”,或许嵇康的悲剧便是个人尊严与社会统治相碰撞所造成的。  那日,钟会领着一支华贵的车队拜访你,一派“乘肥衣轻,宾从如云”的奢华景象,你却把他拒之门外,钟会在临走时,还不忘记恨地瞪上两眼,或许,在那时你的结局便已注定。于是不屈于俗,不慕于宫,不媚于达官显贵的你终也被卷入了政治这个旋涡。于是你的风骨,你的亮节,你的遗世独立,你的孤高挺拔,你的坚守尊严成了你死亡的丧钟,你被判了死刑,公元262年的夏天被镌刻在历史文化山脉上,成了一处醒目的摩崖石刻,刺激着当时和后来文人的灵魂。  那一天,在仅仅几尺的断头台上,身着红衣的刽子手如阴森而狰狞的死亡阴影,台上三千名太学生正拥挤着为你请愿,要求朝庭赦免了你,刑场上一片山呼海啸,你又何尝不明白你的罪名只是个牵强附会的“不孝者的同党”,司马昭判你死刑的真正用意在于惩戒你“非汤武而薄孔周”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狂言,他只是想敲碎你的傲骨,捏碎你的尊严,只要你软言求饶再加上三千太学生的请愿,往后则是皆大欢喜的结局,生和死在你一念之间,开口求饶则生,沉默则死,生与死刀切一般分别,生命与尊严竟如此残酷的被放在同一架天平两端称量。罢了,你轻叹一声,你深深明白:骨头支撑着一个人的身体,而尊严则支撑着一个人的灵魂,此时若向污浊卑鄙的官场妥协,那么那个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一身傲骨峥峥有声,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你便已先于肉体死去了,瞬间,你已有了抉择,你脸色淡淡,索琴弹之,清冷的琴弦被手腕一抖,长音而出,雄浑苍劲,激越高亢,在嵇康挥洒之间,他已成了衡量生命与尊严,衡量人内心追求与残酷现实的一杆标尺,峥峥的琴韵犹自不绝,伴随昏黄瑟索的苍穹,在刑场上一片死寂之中如举浴火的凤凰般灼痛每一个人的眼睛。听,轻轻两个滑音,是云中白鹤振翅欲飞,而后青山绿水,突然闪电,雷鸣来了,接着是倾盆大雨,又渐渐舒缓,终净化为一湖碧水,净化为一种心态,无价又无形的尊严此时却化为有声又有形的画卷,从嵇康倾毕生之力演绎的音乐中向所有人完美展现,而音乐高亢的唱吟也完整的为这濒临绝境命若悬丝的生命阐释了它应有的高度!《广陵散》终成绝唱!《广陵散》是有声的尊严!
  刀落,曲终。
  玄音散尽,琴音空落。刹那间觉得嵇康那闪耀着尊严之光的高贵的灵魂已乘着他曲中那只白鹤,冲破尘世喧嚣,旋伴着湛蓝的天宇。  往事越千年,没有了嵇康的《广陵散》就如同没有了钟子期的俞伯牙,知音已绝,于是《广陵散》寂寞了,寂寞了千年,归鸿渐远,五弦已断,如今的我只能通过后人零星拼凑的曲谱而弹奏的《广陵散》去遥想那千年前的绝艳风华,《广陵散》我只听了一次,因为那种如重击心脏的沉重感一次便已足够,嵇康用他生命凝结的《广陵散》告诉我生命的长短并非称量生命重量的唯一尺度,没有尊严的生命是行尸走肉而已,生命中的尊严是值得用全心全灵去搏击的,尊严如《广陵散》一样是有声的。  刘处长虽然已到了退休年龄,办了手续,但那头发却是又黑又密,像个年轻人似的,在别人看来是用一头假发在装嫩。
  一天,老伴对他说:“老刘啊,就别再留那官场头了,让别人误以为你恋着那处长的位置呢!你国字脸,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最好留成大背头,像个教授什么的,多上档次!”
  老刘一 听,觉得有点道理,于是直奔理发店,于是直奔理发店。师傅给他改了发型,吹了风,喷了摩丝。老刘出来,一脸的阳光灿烂。自己做主  双休日,儿子儿媳回来吃饭,一见老爸变了发型,像见了外星人。儿子说:“老爸,你的头发怎么变样了?”老刘说:“头发怎么了,不好看吗?从前是几十年一贯制,现在不是讲创新吗?这叫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儿子笑着说:“‘俱’什么‘进’,‘接’什么‘轨’呀!你这叫复旧。你的发型就像一个老学究,‘套中人’,老气横秋。我建议你留个新潮头。”老刘不以为然地说:“我又不是年轻人,又不想返老还童,既然已经改成‘大背’了,就‘大背’吧!”
  儿媳一听,忙制止说:“绝对不行,大‘背’的‘背’就是‘背时’的‘背’。多杀风景啊!”儿子儿媳说着,硬把老刘塞进车里,去理发中心给老刘理了个新潮发型。  又过了一个星期,女儿从外地回来,一眼看见爸爸的新潮发型,冲着他嚷道:“爸爸,老了就是老了,事实无法改变,就别再留恋青春年华了。这种发型不适合您!走,快到理发店,帮您理个小平头,小平头是很有内涵的发型,要不,很多老一辈革命家怎么都对这个发型情有独钟呢?”
 老刘经不住女儿的劝说,只得随着女儿去理成了小平头……  到了月底,一家人包了桌酒席,祝贺老刘六十大寿并光荣退休。老刘让儿女们先去,说自己随后就到。大家来到酒店,没事又说起老刘的发型,都说自己的设计最合理,最美观,最大方。说着说着,老刘来了,头上戴着一顶帽子。全家人都感到纳闷。老刘说:“退休一个月,你们给我变了三次发型,都想指挥我的脑袋,都想按你们的‘世界观’改造我的脑袋,我觉得这不行,我的脑袋还得我说了算。”老刘说完,摘掉帽子——竟然剃了个锃光闪亮的和尚头!老刘说:“现在我的头是一张白纸,以后头发长长了,留什么发型,我自己做主!”大伙一片哑然。《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老人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难点
小说的叙述视角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以保卫西班牙共和国为己任的战士,一个跟随一支秘密队伍走遍法兰西各地的战地记者,一个老渔夫、一个漂亮的拳击家、一个能打飞鸟的优秀射手、一个惟一活着阅读过自己的讣文和唁电的人。他是谁?
二、幻灯介绍海明威
三、初读感知: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 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四、老人形象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文中刻画了一个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他热爱自己的家乡,一谈到自己的家乡,老人就高兴地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敌人入侵,他不得不逃离家乡,但一直牵挂他养 的那几只动物,对这几只动物能否避过战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关心政治,他不理解敌人为什么会入侵自己的家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桥边的老人》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此时的内心世界。
五、叙述视角
(一)“我”是谁?
讨论:
由课文有关介绍:“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推测: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
(二)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请大家思考:
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
可能出现的答案:
1、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教师总结:
这种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便是有限视角,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最常用第一人称。
(三)小说还有一种视角就是全知视角。
请看莫泊桑《项链》中的一个片段:(PPT)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这两种视角的区别是什么?
讨论后总结:
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
六、品析对话。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下面一段对话: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这一句接一句,仿佛踏实坚定的脚步,将我们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
3、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如: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课后习题
七课后作业:
以“那天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为开头写一段文字,叙述力求简洁且有丰富的内蕴。
板书
板书设计:
老人形象:年老孤苦、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热爱家乡、厌恶战争、爱好和平
叙述角度:第一人称 有限视角
主要表现手法:对话(语言描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