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张PPT。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这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重点
从衣、食、住、行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现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
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等基础知识。通过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1.?用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3.?引导学生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自主学习导入新课课堂探究课后拓展自主学习
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分成四组(服饰组、饮食组、住宅组、社会习俗组),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了解一些中国和衡阳市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以形成最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导入新课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那么这一变化的趋势怎样?为什么中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却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那么,中国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改变了这一面貌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了解
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课堂探究一看变迁请四个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讲解各组收集的图文资料,教师对展示讲解小组给予评价并进行相应的补充。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完成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情况一览表,并总结其变化趋势。 二看变迁近代篇以断发易服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现代篇请同学们以《我家家电变变变》为题,口述自己家里近十多年来在家电购置方面的变化。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三看变迁联系现实情况指出当今社会在衣、食、住方面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你对此有什么好建议?形成感知形成认知培养能力课后拓展材料一、进乌镇,已是灯火阑珊。夜色里的小镇、古貌尚在,气韵生动。月光里蓝色的运河,连通两岸木屋,古意蒸腾。次日进古城区,天还未亮。在河边屋檐下坐着等日出,身旁昏暗的灯笼,映照出一块木字招牌:乌镇牛角梳作坊。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工业文明把社会生活的领地分割的不留余地。科学技术以精湛的工艺和惊人的功效,肆意超越手工的经验拿捏和体力消耗。许多我们熟知的传统手艺(如剃头、打铁、修伞等),正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悄悄地远去,甚至消失…… 面对传统工艺出现的问题,你认为该如何做才能做到实现传统与现实的统一与和谐?请写篇小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1、教学应紧紧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熟悉学情,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2、教学应注意按课标要求和一课一个中心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3、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课件22张PPT。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哪么这一变化的趋势怎样?为什么中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却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哪么,中国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改变了这一面貌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了解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一看变迁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的P64—67页,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个大方面的变迁? 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资料展示
全班分成四组分别展示各组收集的资料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在完成上表: 长袍马褂
布衣满汉美食
粗食深宅大院
普通民居婚姻包办
迷信缠足西服洋布洋装
粗布大衫
学生装
中山装西餐馆
面包房
咖啡馆传统民居
欧式洋房
中西合璧豪宅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新式婚礼食物简单
凭票供应衣着朴素
灰蓝色调为主
款式单一住房拥挤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解决温饱问题
菜篮子工程居住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安居工程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从上表中同学们能发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变化特点吗? 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
饮食文化: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
居室建筑: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
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变化中仍然存在着城乡差别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 中国的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如此众多的变化,请以断发易服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二看变迁近代篇 首先中国通商口岸买办穿起西装。 鸦片战争以后: 辛亥革命以后: 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 孙中山先生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 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袜。易服: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 辛亥革命前,仁人志士、青年学生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断发:章炳麟邹容结论: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
文化(崇洋思潮)
外因:外来文化的涌入 上述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之中,那么广大的农村有没有大的改变呢?为什么? 农村变化微弱的原因是什么? 1. 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 2. 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二看变迁现代篇 请同学们以《我家家电变变变》为题,口述自己家里近十多年来在家电购置方面的变化。
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中国人民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2)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三看变迁 联系现实情况指出当今社会在衣、食、住方面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你对此有什么好建议?
小结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课后拓展材料一、进乌镇,已是灯火阑珊。夜色里的小镇、古貌尚在,气韵生动。月光里蓝色的运河,连通两岸木屋,古意蒸腾。次日进古城区,天还未亮。在河边屋檐下坐着等日出,身旁昏暗的灯笼,映照出一块木字招牌:乌镇牛角梳作坊。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工业文明把社会生活的领地分割的不留余地。科学技术以精湛的工艺和惊人的功效,肆意超越手工的经验拿捏和体力消耗。许多我们熟知的传统手艺(如剃头、打铁、修伞等),正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悄悄地远去,甚至消失…… 面对传统工艺出现的问题,你认为该如何做才能做到实现传统与现实的统一与和谐?请写篇小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重点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方法
1、用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3、引导学生学习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
进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哪么这一变化的趋势怎样?为什么中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却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哪么,中国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改变了这一面貌的?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会找到问题的答案的。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
【一看变迁】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的P54—57页,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个大方面的变迁?
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课前我要求同学们分组进行了调查,下面请各组的组长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各组依次展示并进行了简单的说明,教师进行点评。
时期
服饰
饮食
居室建筑
习俗风尚
鸦片战争前
长袍马褂
布衣
满汉美食
粗食
深宅大院
普通民居
婚姻包办迷信
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
洋布洋装
中山装
西服粗布大衫
学生装
西餐馆
面包房
咖啡馆
传统民居
欧式洋房
中西合璧豪宅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新式婚礼
三中全会前
衣着朴素
灰蓝色调为主
款式单一
食物简单
凭票供应
住房拥挤
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三中全会以后
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
解决温饱问题
菜篮子工程
居住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
安居工程
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
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然后进一步提问:
从上表中同学们能发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风俗的变化特点吗?
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
饮食文化:西餐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
居室建筑: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融入其中;
社会习俗:移风易俗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之一。
得出结论: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近代化的趋进。但是广大的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过渡
材料: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提问:材料体现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
【二看变迁】
近代篇
以断发易服为例,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易服:
鸦片战争以后:
首先中国通商口岸买办穿起西装。
辛亥革命以后:
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
孙中山先生对此稍作改制,后流传开来,被尊称为“中山装”。
女子改穿旗袍,百姓穿上洋衣洋袜。
断发:
辛亥革命前,仁人志士、青年学生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
结论
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
进一步提问:上述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之中,那么广大的农村有没有大的改变呢?为什么?
1. 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
2. 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
现代篇
请同学们以《我家家电变变变》为题,口述自己家里近十多年来在家电购置方面的变化。
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三看变迁】
提问:联系现实情况指出当今社会在衣、食、住方面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你对此有什么好建议?
【课后拓展】
材料一、进乌镇,已是灯火阑珊。夜色里的小镇、古貌尚在,气韵生动。月光里蓝色的运河,连通两岸木屋,古意蒸腾。次日进古城区,天还未亮。在河边屋檐下坐着等日出,身旁昏暗的灯笼,映照出一块木字招牌:乌镇牛角梳作坊。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工业文明把社会生活的领地分割的不留余地。科学技术以精湛的工艺和惊人的功效,肆意超越手工的经验拿捏和体力消耗。许多我们熟知的传统手艺(如剃头、打铁、修伞等),正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悄悄地远去,甚至消失…… 面对传统工艺出现的问题,你认为该如何做才能做到实现传统与现实的统一与和谐?请写篇小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小结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课堂练习
略
课后反思
1、教学应紧紧把握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熟悉学情,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2、教学应注意按课标要求和一课一个中心的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
3、教学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堂内外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