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说课课件+教案+说课发言稿(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说课课件+教案+说课发言稿(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1 08:52:56

内容文字预览

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本课内容主要叙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海峡两岸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揭示了“一国两制” 的构想,对推动完成祖国完全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知道,学生对本节的基本史实有一定了解。但是,高一新生习惯于知识的记忆和教师的讲解,不能深入分析历史现象的内涵和外延;不能进一步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并且需要进一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从一维目标到三维目标的飞跃。




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 的理论及其实践。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知识与能力
掌握《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 港澳回归 “九二共识” 理解“一国两制” 的理论及其实践 认识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展示影视片断、历史图片,新闻等史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为学生发现问题提供历史情境,采用情境—体验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一国两制”理论及其实践,使学生认识到港澳的成功回归主要是由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结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立志为实现祖国统一而努力奋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一国两制”的内涵
难点: 港澳成功回归的原因




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材分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法:
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采用情境—体验探究、讨论法;比较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课堂活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充分体现新课程开放性、民主性、主体性、体验性、和谐性。
祖国统一大业

说课流程: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设计
目的












展示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会上关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讲话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并回忆近现代史相关知识思考有关祖国统一的问题。
以情境营造气氛,触动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同时帮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学习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关心国家大事。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参与学生阅读活动并板书知识结构。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展示下列选择、表格并组织学生提出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学生完成老师展示的选择、表格素质检测题并提出自主学习中的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学成果,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参与,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互动中学习,共同提高。








突出教学重点。
展示材料:《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和相关问题。指导学生准确理解把握“一国两制”内涵。
分组讨论:
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同是维护我国主权完整,中华民族实现完全统一的问题,但根据“一国两制”构想,台湾为什么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分析比较: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经济特区有什么区别?
突出重点,运用影视、文字等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中的“一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它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和核心,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在主权上的原则性;“两制”就是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体现党在具体政策上的灵活性,它是中共理论创新。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突破教学难点
展示:《香港回纪录片》、《中英两国政府政权交接仪式会场》和课文中学思之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港澳回归的原因。
观看回归盛况,阅读材料,探究成功回归的原因。
运用影视、文字等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趣味性、形象直观中更深刻地体验、感知、理解历史。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参与学生总结活动。
学生自主总结。
组织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知识,提高分析、推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展示学习延伸问题。
学生围绕“祖国统一,青年有责,就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你的设想与建议。”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根据新课标理念,不拘泥于教材,广泛取材,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联系生活现实,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热点,特别是台湾问题新动向,关注台湾的未来,培养历史责任感,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本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着力加强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本课设计不拘泥于教材,紧扣课标,广泛取材,联系现实问题讲解历史问题。关注国家,关注社会热点。
3、新课程新在理念,重在诱导,贵在链接,难在拓展。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教学预设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进一步努力。
课件18张PPT。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五、教学评价 说课流程 本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本课内容主要叙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海峡两岸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总之, “一国两制”方针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教材分析,结合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文字、表格 、图片、影视等材料,采用情境—体验探究法,讨论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归纳总结法等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课堂活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充分体现新课程开放性、民主性、主体性、体验性、和谐性。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交流学习合作学习课堂总结学习延伸情景导入自主学习情境导入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讲话情境导入 自主学习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参与学生阅读活动。(板书知识结构)交流学习1、中国政府首次提出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
A、《告台湾同胞书》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六届人大二次《政府工作报告》中
D、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C、殖民国家力量削弱 D、“一国两制”为有关各方接受
3、邓小平说“统一后,台湾仍然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
一个统一的中国。”这个观点表明 ( )
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一国两制”只适合于解决台湾问题 D.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4、妨碍台湾和祖国统一的因素是( )
①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
②国际上的反华势力
③“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
④大陆和台湾隔有海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5.关于香港回归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祖国统一大业迈重要的一步;
③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④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完成下列表格学生提出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合作学习 阅读材料: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他提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台湾地方财政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台湾人民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欢迎台湾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事。教学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分组讨论:
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同是维持我国主权完整、中华民族实现完全统一的问题,但根据“一国两制”构想,台湾为什么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教师点评
分析比较:
“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经济特区有什么区别?
教师点评香港回归纪录片中英两国政府政权交接仪式会场 材料一:材料二: 邓小平在总结和平方式解决香港前途问题的原则时,说过这样一段话:“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阅读材料: 教学难点:香港、澳门成功回归的原因
材料三 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
回答:
1、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你认为港澳能够成功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香港、澳门脱离祖国怀抱后先后经历晚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而这些政府都没有能够成功收回香港、澳门,但新中国政府却将它们收回了,为什么?
3、要实现港澳顺利回归还必须有一个中英葡三国都能接受的方案,是什么?
教师点评“一国两制”
的构想提出实践
运用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祖国统一大业 课堂总结 学生自主总结板书设计祖国统一 青年有责
—就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你的设想与建议
思路与要求:

1、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国家有关两岸统一的法规政策等资料
2、调查访问,了解民意
3、与同学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
学习延伸 1、本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着力加强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本课设计不拘泥于教材,紧扣课标,广泛取材,联系现实问题讲解历史问题。关注国家,关注社会热点。
3、新课程新在理念,重在诱导,贵在链接,难在拓展。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教学预设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进一步努力。 教学评价1、邓小平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里的现行制度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确良C、社会主义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主要的图案分别为( )
A、牡丹 ,莲花 B、紫荆花、茉莉花 C、紫荆花,莲花 D、牡丹,莲花
3、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谈到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实力上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她的这段话的最本质的含义是( )
A、英国失去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B、中国的综合实力超过了英国
C、国家实力是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础 D、香港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外交的胜利
4、20世纪9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事件是( )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两岸实现“三通” C、“汪辜会谈” D、两岸实现停火学习反馈   说课稿【简案】
我说课的课题是--祖国统一大业,我从以下方面说说我的设想:
本课主要叙述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一个创造性的指导方针。港、澳的回归,是“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海峡两岸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突破。总之,“一国两制”方针对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依据教材分析和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
下面我主要说说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情景导入:......运用情景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学习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大事。
自主学习: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老师参与学生阅读活动并板书知识结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好好学习打下基础。
交流学习:学生自学以后,老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学成果,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相互解答,从而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互动中学习,共同提高。
合作学习:为突出重点教学,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理解、运用“一国两制”内涵。遵循“论从史出”的原则,展示材料情景,学生依据材料情景探究下列问题:......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比较,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中的“一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它是“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和核心,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在主权上的原则性;“两制”它是党依据港澳台特殊的历史而制定的,这体现党在具体政策上的灵活性,从而认识到它是中共理论创新。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辨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为突破难点,展示影视、文字,运用影视、文字等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成功回归的原因,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情景中更深刻地体验、感知、理解历史。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课堂总结:组织学生自主归纳、整理知识,提高分析、推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学习延伸:根据新课标理念,广泛取材,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联系生活和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时政热点,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历史责任感,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评价:本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能广泛取材,联系现实问题讲解历史问题。关注国家,关注社会热点。新课程新在理念,重在诱导,贵在链接,难在拓展。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教学预设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进一步努力。    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