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属于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课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包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其内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目标定位
依据: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经常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文件和图片,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兴趣浓厚。且高一学生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刚开始走向成熟(辨证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所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这就为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2、通过感知各种材料,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探究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图片、文字、影视情景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出发,思考、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难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教法简介
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模式教学
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诱与导”
体念情景→“思与探”
变换情景→“用与创”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新中国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2、学生课前收集周总理的外交故事。
3、教师搜集相关材料自制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理念和目标实现
情景导入
采用“外交部公众开放日”的图片情景导入
学生从“外交与奥运”的图片信息进入学习准备状态
导入既要激发兴趣,要与即将学习的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
一、在困境中决择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1、教师创设示意图、文字情景
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师的材料,分析制定外交方针的国际环境,探究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获取、分析历史信息的能力,感受新中国外交的智慧。
2、教师设置问题
二、在开拓中创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教师创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文字情景
2、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1、培养学生围绕主题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2、让学生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新中国对世界外交作出的贡献。
2、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背景、目的、作用三个方面设置问题。
三、在实践中辉煌——冲破孤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一)、冲破美国外交孤立:教师课前布置任务,课中检查,设置问题加深对外交方针的学习
学生相互展示课前查阅的学习成果并校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发现问题的习惯。2、对问题的思考进一步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二)日内瓦会议:教师利用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的照片和外电评论的情景设计思考题,设置巴黎和会的图片回顾巴黎和会,对比两次会议组织学生辩论“弱国无外交”。
1、学生分析图片、文字材料了解日内瓦会议并温习知识。
2、学生分正、反方讨论,再展开辩论。
1、让学生了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3、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与思辩能力。
(三)万隆会议:教师创设视频情景,从会议的特点、“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作用和日常人际交往的应用等方面设计思考题,组织分组学习,并安排一组评价。
学生分组探究学习,学生相互点评。
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2、让学生认识“求同存异”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延伸学习
教师布置研究性课题,介绍资料收集的方式。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
1、自主学习,拓展知识2、掌握方法为终身学习作准备。
有待思考的教学问题:
本课设计是想在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运用张雄辉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我想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教学设计的预设性与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怎么把握?
2、情景问题设置较丰富与学生是否充分探究的的矛盾如何解决?
课件26张PPT。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法简介教学目标定位教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有待思考的教学问题教学过程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属于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课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包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其内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教 材 分 析依据: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经常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文件和图片,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兴趣浓厚。且高一学生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刚开始走向成熟(辨证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所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这就为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定位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2、通过感知各种材料,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探究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教学目标定位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图片、文字、影视情景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出发,思考、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教学目标定位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教学目标定位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难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教学目标定位 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模式教学
基本流程:
创设情景 “诱与导”
体验情景 “思与探”
变换情景 “用与创 ” 教法简介课前准备
情景导入
探究学习
延伸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新中国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2、学生课前收集周总理的外交故事。
3、教师搜集相关材料自制课件。11月25日,中国外交部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中国外交与北京奥运”的公众开放日活动。外交部长杨洁篪说:奥林匹克宗旨和精神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吻合。 情景导入在困境中决择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在开拓中创新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实践中辉煌
——冲破孤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探究学习
国
美苏联资本主义社会
主义对立二 战 后 世 界 形 势 图
(一)制定外交方针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在亚洲确立的防务范围:
“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中 国思考:新中国成立之际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面对这种形势假如你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你将如何制定国家的外交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第54条规定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落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新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 《毛泽东选集》第1354页1、请用史实说明近代的中国政府是怎样“跪在地上办外交”?2、新中国确立怎样的外交方针?3、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二)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
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
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
地的地位,在国际交
往中独立自主。先消除帝国主义
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
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
与主权,奠定了与世
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
外交关系的基础。坚定不移地站在
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六七十年代以后,中国与其他一系列国家签订的关于双边关系原则的正式文件包括《中美上海公报》和《中日联合声明》中,都包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至今,已有近百个国家在与中国签订的双边文件中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成为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内容之一。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也表达了几近相同的观点:“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剧变,但这些原则直至今天依然适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甚至认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重新发扬五项原则的精神。”
-----(中国聚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历久弥新)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有什么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阅读教材:归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一)、与中国建交的国家(1949.10—1950.10)1、说出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检查课前学习)
2、这些外交成就有何作用?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民主德国、
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阿尔巴尼亚、越南
印度、瑞典、丹麦、缅甸、瑞士、芬兰
——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思考:周恩来外长给会议带来怎样的“超乎想象的精彩 ”?
(二)、日内瓦会议各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思考:这是哪一次国际会议?本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提出的什么正当权益得满足了吗?中国最后代表签字了吗?
根据中国在两次国际会议的地位和作用分正、反方对以下两种观点进行辩论:
正方:弱国无外交
反方:无论弱国、强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而且外交上都一律平等辩论1、万隆会议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什么方针?
2、 “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应如何理解?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3、我们日常人际交往中能运用“求同存异”这种方针吗?你能谈谈怎么样运用吗?
(三)、万隆会议:根据录象和课文内容分组学习:1955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亚非(万隆)会议研究性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推荐书目:《周恩来传》《中国外交》
推荐影视:《周恩来外交风云》《中国外交官纪实》 推荐网址:1、中国外交与中国体育的渊源2、周总理的外交艺术奥运知识大全 http://www.wenfu.net/QJKmlril.html 有待思考的教学问题 本课设计是想在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运用张雄辉教授的“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我想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教学设计的预设性与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怎么把握?
2、情景问题设置较丰富与学生是否充分探究的的矛盾如何解决?课件17张PPT。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在困境中决择
在开拓中创新
在实践中辉煌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冲破孤立步入世界国际舞台二 战 后 世 界 形 势 图
国
美苏联资本主义社会
主义对立二 战 后 世 界 形 势 图
(一)制定外交方针的国际环境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在亚洲确立的防务范围:
“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中 国思考:新中国成立之际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第54条规定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落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新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 《毛泽东选集》第1354页探究学习1、请用史实说明近代的中国政府是怎样“跪在地上办外交”?2、新中国确立怎样的外交方针?3、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
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
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
地的地位,在国际交
往中独立自主。先消除帝国主义
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
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
与主权,奠定了与世
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
外交关系的基础。坚定不移地站在
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旧中国反动政府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印度独立后,不放弃英国过去在我国西藏地方的一些特权。周恩来指出:“英国政府与旧中国基于不平等条约而产生的特权,现在不复存在了。因此,中印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要通过协商重新建立起来。” 1953年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缅甸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印两国总理发表了联合声明的这一天即1954年6月28日,也就成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纪念日。 思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的?提出的目的是什么?探究学习目的:发展同邻国以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
六七十年代以后,中国与其他一系列国家签订的关于双边关系原则的正式文件包括《中美上海公报》和《中日联合声明》中,都包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至今,已有近百个国家在与中国签订的双边文件中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成为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内容之一。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也表达了几近相同的观点:“尽管在其提出后的50年中,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剧变,但这些原则直至今天依然适用。”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甚至认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重新发扬五项原则的精神。”
- -----(中国聚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历久弥新)探究学习思考: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对中国的外交和国际关系有什么作用?1、与中国建交的国家(1949.10—1950.10)探究学习1、说出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检查课前学习)
2、这些外交成就有何作用?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民主德国、
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阿尔巴尼亚、越南
印度、瑞典、丹麦、缅甸、瑞士、芬兰
——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思考:周恩来外长给会议带来怎样的“超乎想象的精彩 ”?
各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思考:这是哪一次国际会议?本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提出的什么正当权益得满足了吗?中国最后代表签字了吗? 根据中国在两次国际会议的地位和作用分正、反方对以下两种观点进行辩论:
正方:弱国无外交
反方:无论弱国、强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而且外交上都一律平等辩论1955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亚非(万隆)会议上的根据录象和课文内容分组学习:
1、万隆会议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什么方针?
2、 “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应如何理解?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3、我们日常人际交往中能运用“求同存异”这种方针吗?你能谈谈怎么样运用吗?
在困境中决择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在开拓中创新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实践中辉煌
——冲破孤立、步入世界国际舞台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知识构建研究性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推荐书目:《周恩来传》《中国外交》
推荐影视:《周恩来外交风云》《中国外交官纪实》 推荐网址:1、中国外交与中国体育的渊源2、周总理的外交艺术奥运知识大全 http://www.wenfu.net/QJKmlri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