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 教 材 分 析1.本单元在必修二中的地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必修二是经济专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经济理念; 树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认识。
第七单元的第20课和21课是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综述. 苏联经济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内容线索清晰。重点是赫鲁晓夫改革。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三次改革的失败原因。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
革的成效及局限性。能力目标:
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评价历史;通过比较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教育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理念。 学 情 分 析1、基础:
学生在初中对本节相关内容有简单的了解。
2、难度:
高一学生对经济学的理解有待全面提高;高一教材与初三教材内容有一定重合。
3、能力:
(1)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能掌握历史事实的本来面貌。
(2)高一学生具备了初步的概括、分析能力,能大体回答教材中的练习题。教 法 (1)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启发、释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为实现教学目标,可采用阅读指导、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质疑、答疑、提供情境假设、课堂练习等手段。
(3)运用多媒体扩充材料,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学 法(1)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答案整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情境假设的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4)引导分析历次改革失败的原因时贯彻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培养对比分析的能力.整体设计1 围绕中心:“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们带来哪些经验和借鉴?”
2 通过表格设计使课本内容更直观和形象。
3 辅以相关辅助材料并加以情境假设增加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
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1917年11月,伴随阿芙乐尔号一声炮响,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了。1922年苏联成立。 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
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
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大国的崛起》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
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
,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
农业则为1.5%……1949年……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
一位乡村女教师在信中写道:“……战争结束也有11年
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
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
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这些成就并不来自
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
—————《苏共中央通报》材 料 精 选改
革
势
在
必
行苏联的经济改革斯大林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 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
企业利润低,劳动者缺乏积极性 第二十一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的改革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暴露,农业全盘
集体化的影响①②③④①②③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①只是局部改革,没有根本上的突破②有很大盲目性 ③赫鲁晓夫个人因素。 指导思想具体
内容结果都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都在工农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
都以失败而告终内容经济
成效失败
原因 重点在农业重点在
工业 从所有制改革和发展
商品经济入手取得一定的成效未见成效转而
进行政治改革未改变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虽然指导思想是从根本上
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
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改革始终没有成功,苏联也在改革中解体,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假设你生活在当时的苏联,你会向政府部门提出怎样的经济改革建议?学 习 探 索材 料 精 选 伴随着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政局失控的状况日趋严重。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迅速蔓延,社会激烈动荡。罢工浪潮此起彼伏,经济和刑事犯罪率急剧上升。反对党派不断涌现,它们大多公开声明反党反社会主义,并且策划组织了一系列反共游行和集会,甚至夺取苏共一些地区和加盟共和国的领导权。苏共党内自由化的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七十多年的历史,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许多共产党员纷纷脱党、退党,党内也出现了分裂趋势。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 等地的谈话要点》材 料 精 选材 料 精 选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初期取得了一定成效.1966-1970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8.4%;谷物平均年产量达到20500万吨,较1960~1965年增加57%。此后,经济增长率趋于停滞和下降。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1971~1975年为7.1%,比五年前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到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加2.8%。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1971~1975年仅为0.8%,1976-1980年为1.9%,1982年为l%。农业人均产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究其原因,在于勃列日涅夫的工业改革是在仍然坚持国家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采取一些修补措施,没有真正解决如何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问题,同时对于利用价值规律、发展市场机制的作用上继续采取基本排斥的态度。农业的改革步子更小,国家仍然统得过多,“吃大锅饭”问题依然存在。材 料 精 选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始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和推行“玉米运动”。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他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材 料 精 选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改革始终没有成功,苏联也在改革中解体,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生产关系超前或滞后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 习 探 索苏联解体后——知
识
拓
展中国美国俄罗斯西欧日本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1961年赫鲁晓夫和肯尼迪习 题 精 练 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地方进行调整和变革.请例举古今中外的改革范例;归纳改革的成败标准。中国的改革:管仲改革 、商鞅变法、王莽改制、孝文帝改革、周世宗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
其他国家的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等一切改革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但标准只有
一个,即从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课 堂 反 思 从历史上看,不是所有改革都能获得成功,那么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有哪些呢?改革成败的因素:
1.改革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改革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3.改革中改革派和反对派的力量对比。
4 .改革措施是否有力,是否符合实际。
5.改革中的国际环境是否有利。 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中需要自我完善。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课 堂 小 结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理念。
(3)能力目标:
A: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评价历史;
B:比较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
深入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背景、分析改革的必然性,以及正确分析改革中的各项措施,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难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三次改革的失败原因,并因此分析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这要求教师准备充分的补充材料,学生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当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学中的难点来处理。
二:板书框架:
赫鲁晓夫的改革
⑴改革的背景: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斯大林模式下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约明显:①②③
⑵目的: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⑶措施:农业:①②③④ 工业:①②③
⑷评价:积极意义+消极影响
⑸失败的原因:
比较三次改革的异同
苏联解体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
正确认识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 1991年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红旗缓缓降落,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这个曾经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大国只走过了69年的春秋,其经济改革的失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那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在哪些地方给我们以警示和借鉴呢?
(新授课):
(1) 改革的背景
出示材料,分析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弊端,以及苏联当时存在的经济上的问题,指出改革—势在必行。
(2)(教学程序)赫鲁晓夫改革--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先以板书表格要点(如背景、目的、评价、失败原因)的形式,要求学生结合(提示)看教材,通过阅读教材尝试性归纳概括出其中的要点。
类 别
赫鲁晓夫改革
背景和目的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影响
措
施
农业
①②③④
工业
①②③
评价
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失败的原因
只是局部改革,没有根本上的突破。②有很大的盲目性
③赫鲁晓夫个人因素。
(3)"比较分析"部分:
引导学生思考三次改革的异同,并引导学生分组完成表格框架及其中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相
同
点
指导思想
都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具体内容
都在工农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调整
结果
都以失败而告终
不
同
点
内容
重点在农业
重点在工业
从所有制改革和发展商品经济入手
经济成效
取得一定的成效
未见成效转而进行政治改革
失败原因
未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虽然指导思想是从根本上改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4)“学习探索”部分
教材难点“从苏联的经济改革失败我们应当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
A.做情境假设:假设你生活在当时的苏联,你会向政府部门提出怎样的改革建议?从而引导学生讨论 。
B.展示材料: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①由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发的国内政局动荡而导致苏联解体引导学生得出:改革必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②由邓小平的谈话材料引导学生得出:改革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③由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得出:改革应当敢于创新,不能墨守成规
④由“玉米运动”引导学生得出:改革应当注重本国国情。
⑤由赫鲁晓夫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引导学生得出:改革应当务实,而不可好高骛远;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 “知识拓展”部分
出示材料:图片“1961年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引出苏联解体前的世界属于两极化格局,而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引导学生了解苏联解体后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影响。
( 6)"习题精练"部分:出示题目:改革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地方进行调整和变革.请例举古今中外的改革范例;归纳改革的成败标准并综合分析改革成败的关键。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改革的实质,从古今中外的历次改革中分析并归纳改革成败的标准,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7)“小结部分”(情感教育):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说课教案
一、教材处理:
1、教材地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必修二是经济专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经济理念; 树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认识。
第七单元的第20课和21课是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综述.。苏联经济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理念。
(3)能力目标:
A: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来评价历史;
B:比较苏联三次改革的异同,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
深入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背景、分析改革的必然性,以及正确分析改革中的各项措施,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难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三次改革的失败原因,并因此分析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这要求教师准备充分的补充材料,学生掌握良好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当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学中的难点来处理。
二、学情分析:
1、现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中于本节相关内容有简单的了解。
2、学习动力:
(1)从整体上看,高一学生对经济学的理解有待提高,加上高一教材与初三教材内容有一定重合,因此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
(2)但多数同学对高中教材的新要求较明确,学习目的更明确。
3、学习能力:
1)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能掌握历史事实的本来面貌。
(2)高一学生具备了初步的概括、分析能力,能大体回答教材中的练习题。
三、教学手段选择和学生方法指导:
1、教学手段的选择和使用:
(1)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启发、释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为实现教学目标,可采用阅读指导、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质疑、答疑、提供情境假设、课堂练习等手段。
(3)运用多媒体扩充材料,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2、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1)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2)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答案整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3)情境假设的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4)在引导分析历次改革失败的原因时贯彻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培养对比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教学总体构思:
讲解本节内容的一个基本构想是:整合教材,建立起知识结构,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给我们带来哪些教训和借鉴”为核心内容,通过表格设计使课本内容以其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并辅以相关辅助材料,并加以情境假设,这样既便于学生掌握,又增加了历史课堂的吸引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教学主要环节:
(导入): 1991年克里姆林宫上空,苏联红旗缓缓降落,标志着苏联的解体。这个曾经在国际上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大国只走过了69年的春秋,其经济改革的失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那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在哪些地方给我们以警示和借鉴呢?
(新授课):
(1) 改革的背景
出示材料,分析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弊端,以及苏联当时存在的经济上的问题,指出改革—势在必行。
(2)(教学程序)赫鲁晓夫改革--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先以板书表格要点(如背景、目的、评价、失败原因)的形式,要求学生结合(提示)看教材,通过阅读教材尝试性归纳概括出其中的要点,要求学生以讨论的形式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订正,补充和总结。这种"自主学习法"符合启发式原则,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也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达到综合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有机统一。
(3)"比较分析"部分:
引导学生思考三次改革的异同,并引导学生分组完成表格框架及其中内容。
(4)“学习探索”部分
教材难点“从苏联的经济改革失败我们应当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
A.做情境假设,引导学生讨论
B.展示材料:教师启发学生思考
①由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引发的国内政局动荡而导致苏联解体引导学生得出:改革必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
②由邓小平的谈话材料引导学生得出:改革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③由勃列日涅夫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得出:改革应当敢于创新,不能墨守成规
④由“玉米运动”引导学生得出:改革应当注重本国国情。
⑤由赫鲁晓夫提出在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引导学生得出:改革应当务实,而不可好高骛远;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 “知识拓展”部分
出示材料:图片“1961年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引出苏联解体前的世界呈现两极化格局,而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引导学生了解苏联解体后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影响。
( 6)"习题精练"部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改革的实质,从古今中外的历次改革中分析并归纳改革成败的标准,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出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6)“小结部分”情感教育: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