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离别意 背影显真情——《背影》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父子离别意 背影显真情——《背影》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0 19:2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父子离别意
背影显真情









——《背影》教学设计(2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朱自清的相关介绍,阅读印刷材料《朱自清和他父亲的故事》。
2.阅读课文,积累生词,梳理课文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的某一特征进行细致刻画的写法。
2.通过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情感。
3.在把握作者情感的同时获得人生的启迪。
评价任务
1.
通过阅读,梳理出文中所记叙的事件。
2.
初步感知人物的一言一行所传达出的情感,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3.
精读课文,把握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介绍朱自清和他父亲的一些轶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投影展示)在现实中,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个带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浓重男权主义色彩的男人。为此,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朱自清与父亲曾有过龃龉。原因是父亲娶妾,导致家庭失和。后来朱自清曾两次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都没有成功。朱自清在扬州教书时父亲还擅自通过校长把他的薪水全部给支走,使得朱自清不得不靠向朋友举债度日。所以才有了课文开头讲到两年余里和父亲不相见的事情发生。晚年的父亲朱鸿钧实际一直挂念这个在外讨生活的长子,可传统的“父子纲伦”使他不愿向儿子认错,于是就以惦记孙子的名义和朱自清书信往来。
1925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时候,十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一天接到两年多“不相见”的父亲自扬州寄来的一封家信。父亲在信中提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介绍作者和他父亲的故事,让学生看到一个立体的生活化的父子形象,同时也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和缘由。在此基础上我顺势导入新课:
中国有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封家书令长久离家的朱自清先生心潮难平,虽然对父亲的成见积郁在心,但想起父亲近年为人处事的艰难,想起父亲信中说的大去之日不远,不禁心生内疚、感恩之情,《背影》一文便在这样的情感交汇中产生了。
这里的情感铺垫,激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由此进入第二环节。
二、听读课文
把握内容。
播放电视散文《背影》(20分钟),提出下列听读要求:
1.圈点勾画生字新词。
2.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勾画出父亲的四处背影,送儿子上车的过程说的四句话,儿子流了哪四次泪。
提出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带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任务听读。在听读中学生们初步感知了文章忧伤而哀愁的情感基调,理出了课文的具体内容,基本明晰了课文的脉络。
点拨明确:
1.“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1)祖母死了
(2)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2.文中写到了父亲哪四次背影?
(1)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2)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3)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4)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其中,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细致的刻画,这处“背影”的描写最为感人。
3.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中说了哪四句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几句话简洁朴实的话语把父亲对儿子无限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4.
文中儿子共流了哪四次眼泪?为什么?
(1)悲哀之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2)感动之泪
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3)感伤之泪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4)伤心之泪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三、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第二次)请从第五自然段中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放声朗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
2.学生交流阅读体验。
预设:
(1)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找出本段中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寥寥数笔,勾勒出父亲的形象。)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他肥胖的身子……
3.教师小结:
这个“背影”,艰难吃力,在铁道两旁
( http: / / www.21cnjy.com )爬上爬下;这个“背影”,困顿和挣扎,颓唐又努力,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为了照顾儿子,什么灾祸、劳累都置之度外,父亲在这千难万苦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
4.齐读体会。
5.联系全文,分析作用。
(1)开篇点题,奠定基调。
(2)爱子情深,感人至深。
(3)离情别绪,催人泪下。
(4)再现背影,首尾呼应。
四、反复诵读,品味深情。
1、一读课文,体会父爱子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多,却含义丰富。(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事已如此,不必
( http: / / www.21cnjy.com )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预设: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
预设: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体贴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预设: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2、二读课文,感受子爱父
作者对父亲的感情一直是那么感激和怀念吗?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我”对父亲的感情复杂的一面。
(1)文中“行李太多……讲价钱”,“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这些语句都表明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而“我”当时的反应又如何呢?
(2)“心里暗笑他迂”。请解释“迂”,并谈谈对“我”的看法。
3、三读课文,思考真善美
结合下面两段文字和《背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2012年9月12日《北
( http: / / www.21cnjy.com )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9月14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
( http: / / www.21cnjy.com )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
,《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五、小结背影,指导写法。
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
(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背影”是父亲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形象感人,背影是父亲特殊的面貌,透过背影,我们可以洞察父亲的内心世界。它是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和凝聚点,“形神兼备”。作者描绘了这个背影,省略了其它方面的描写,给人新颖的感觉,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
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在晶莹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
六、联系生活,畅谈心声。
1.听歌曲《父亲》感受如山的父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 2.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哪一个细节给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请把自己的情感经历和想跟父亲说的心里话写下来。(200字左右)
七、自我检测,当堂达标。
1.文学知识填空:
朱自清(1898-1948),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 ),江苏省扬州市人,
(
)家、(
)、(
)。
名篇有(
)、(
)、(
)等。
2.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交卸(

狼藉(

簌簌(

游逛(

妥帖(

踌躇(

奔丧(

颓唐(

琐屑(

惦记(

迂腐(

蹒跚(

拭(

栅栏(
)不禁(

3.解释下列词语:
踌躇:
蹒跚: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八、板书设计:


朱自清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悲哀之泪
开篇点题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感动之泪
回忆部分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感伤之泪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伤心之泪

首尾呼应

父疼子





子爱父



父子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