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9.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原创】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29.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0 20:0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学:

(展示微信朋友圈中我们本地下雪的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片。)从图片中可以看到我们身边人的雅趣,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银装素裹的西湖,随着张岱同去湖心亭看雪。
明确学习目标:
1.翻译课文,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西湖雪景,了解白描手法的应用。
3.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
二。自学活动一
自学内容:初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划出生字,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在原文上注音。
2.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自学步骤:
1.自主学习,完成自学内容。
2.个人疑难问题,小组内合作学习。
自学检测:个人展示自学成果。
自学时间:8分钟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崇(
chóng
)
祯(
zhēn
)
毳(cuì
)衣
沆(hàng
)
砀(dàng
)
雾凇(
sōng
)
更(
gēng
)定
铺毡(zhān
)
更(
gèng
)有此人
强(qiǎng
)饮
喃喃(
nán
)
2.找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自学活动二
自学内容:精读课文,疏通文意,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课下注释,根据课下注释翻译句子,划出疑难语句。
2.
小组内一人翻译一句,翻译接龙,不翻译的同学帮助纠错。
自学步骤: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自学任务。
2.个人疑难问题,借助工具书,小组内合作学习。
3.组长检测组员学习成果

自学检测:个人展示自学成果。
自学时间:15分钟
1.解释划线的词语
1.余拏一小舟
撑,划
2.上下一白
全白
3.雾凇沆砀
冰花一片弥漫
4.及下船
等到
5.焉得
更有此人
哪能

6.客此
客居(作动词用)
2.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
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人呢!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四。自学活动三
自学内容:赏读课文,共赏雪景,拓展延伸。
1.文中的第一段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2.从文中画出描写雪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小组内交流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
3.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自学步骤:
1.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自学内容。
2.个人疑难问题,小组内合作学习。
3.组长检测组员的学习成果。
自学检测:
1.个人展示自学成果。
2.阅读课外文言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自学时间:17分钟。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指的是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写作中,所谓白描就是不加烘托,不做过细地渲染和雕琢,不用华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写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达到传神的效果。(简单的说,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就是白描。)
背景简介:
张岱(
1597-1689),字宗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明白: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1.文中的一段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
地点:西湖
人物:余
事件:独往湖心亭看雪
2.从文中画出描写雪景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小组内交流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此句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
3.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学生讨论并明确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大雪独行
(清高孤傲)
痴景(奇景)(白描):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迷自然)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醉情自然)
“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淡淡的哀愁和对故国的思恋)
五。自学检测: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龙山雪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①(jì)
( http: / / www.21cnjy.com ),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生、高眉生、王畹(wǎn)生、马小卿、潘小妃侍。
万山载雪,明月薄②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③。坐久清冽,苍头④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gōng)⑤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⑥(hē)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选自《陶庵梦忆(卷七)》)
注释:①霁:雨雪初晴;
②薄:迫近;
③呆白:苍白;④苍头:指年老的伙计;⑤觥;酒杯;
⑥欱:饮,吸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大雪深三尺许(


②余勉强举大觥敌寒(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月不能光,雪皆呆白。
3.“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一句描写龙山雪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龙山雪》参考答案
1.①左右
②抵抗
2.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
3.运用白描的手法。
参考译文:
天启六年的十二月,大雪有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尺多深。晚上的时候天放晴了,我登上龙山,坐在城隍庙的山门上,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这几个人陪伴侍候。众山都被雪覆盖住了,月亮的光辉也显得稀薄了,月亮显不出光亮,雪都白花花的。坐久了觉得有点清冷,苍头(苍头:指以青色包头巾裹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杯子抗寒,酒气上升,积雪将酒气吞噬,竟然喝不醉。马小卿唱曲子,李生吹洞箫和着马小卿的曲子,声音被寒气所震慑,艰涩得出不来。三更的时候我们(准备)回去睡觉,马小卿、潘小妃互相抱着从百步街旋转滚落,一直到山脚下,满身是雪的站着。我坐着一辆小羊头车,拖着满身的冰凌回来了。
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作者孤高自赏、高雅脱俗的情怀,雪景的苍凉也折射出人生的渺茫和挥之不去的对于故国(明朝)的深深思念之情。
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矣,-----------,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拉余同饮。----------。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莫说相公痴,------------。”
六。总结:
今天,我们既赏到了西湖美景,也领略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作家张岱的大家风范,叙事写景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大家表现非常积极,思维活跃,学效果很好。谢谢大家。再见!
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