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导学案(学生版)
编制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
【学习重点】
区分辩证分析的三种哲学观点的运用。
【学习难点】
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知识链接】
一、辩证分析的基本特征
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不能简单化,说理论证要辩证,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
辩证分析是议论文析理应贯彻的一项重要原则。辩证分析就是在分析问题、阐释道理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辩证地分析应力避说“过头话”和偏执一词,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作点辩证分析,是议论文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在议论时,只有注意辩证地看待问题,才有可能使所议论的问题深刻、全面、客观、有理,使议论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辩证分析的三个基本观点的运用
一般情况下,对议论中心进行辩证分析,通常要注意以下哲学观点的运用:
(一)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它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要由所写之A(中心论点)联想到与它在纵向上有承接、逆接、因果、递进联系的B事物。如:由小及大、由低及高、由先到后、由原因(条件)到结果、由结果到原因、现在到未来、短暂变永恒、量变到质变、对立变统一、统一变对立、偶然变必然、必然变偶然之类等等。
(二)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
要由所写之A(中心论点)联想到与它在横向上有相关、相似、相对(相反)联系的B事物。如:此与彼、我与他、个体与群体、个别与普遍、具体与抽象、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意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部分与整体、次要与主要之类等等。
(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⑴事物都有好坏、优劣、高下等两面性。对于有缺点的事物不一棍子打死,而是看到它的可取之处;对于好的事物也不一味赞扬或肯定,还要看到它的不足或在某方面做过度后所走向的缺陷一面。比如“平凡是……而不是平庸”“执着是……而不是偏执”等等。
⑵任何事物从整体大处看都是对立统一的整体。论述一个对象时,要考虑到与它表面对立而实质统一、相辅相成才能促成整体事物完美和谐的另一个对象。比如“民主也需要集中”“诚信并不排斥善意的谎言”
“自律并不排斥他律”等等。
当然,在分析过程中,三个基本观点可以综合运用。
例如:某人乘公交车逃票。看似小事,一元钱。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到品德问题,就不是小事了。让许多人逃票,国家的损失就更大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俗语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未必长大一定偷金,但一旦养成坏习惯,就危害大了。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逃票有多种可能,主观故意?确实一时无零钱?
【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文章,说说文中运用了辩证分析的哪个基本观点并简要分析。
例一:
世界一天一个样
近日,一位心烦的母亲上门“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已初三了,成绩依旧在四五十分之间徘徊。谈话中,她用得最多的话就是:“他还有什么前途?”
说实在的,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同情,为她伤心;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我感到难过,为她的孩子竟连母亲的信任都得不到;而当第三次听到这句话时,我感到的已是一种反感情绪了。
明天就一定和今天一样吗?
有一则关于巴尔扎克的故事,说他看过一个小学生的作文本后,根据这小学生书写迟钝、笨拙,便做了这孩子将来出息不大的结论。但有趣的是,这正是他自己小时候的作文。
在这一点上,这位母亲和巴尔扎克的错误是一样的──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史表明,地球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社会发展史表明,社会也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经过了多少万年的发展才进入奴隶社会,此后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和变化是永无止境的。人不也是如此吗?身体的发育,思维的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更改,知识体系的深化,在这之中谁能保证,自己一定会变得怎么样?
昨日种种,那不过是今天的起点;明日种种,还要看今日的汗水几何。
狭隘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是一种腐蚀剂,消磨了意志,消磨了自信,也就消磨了前进的动力。连动力都丧失了,你的明天就真的销毁了。从这点看,我很庆幸巴尔扎克小时候没有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否则人间就不会有《人间喜剧》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位伤心的母亲,也请你想一想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他们小时候读书并不聪明,兴许也和您的孩子一样,可为什么他们成了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因为自信、坚持和发展。别再叹息了,你的孩子需要的是鼓励。请相信,一切都会改变,未来同属于大地。
例二:
“象棋”折射中西文化
中国与外国都有象棋,它们的祖先虽然都为古印度象棋,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化,早已大相径庭了。有趣的是稍稍观察规则,竟能发现不同的民族、国家在文化、政治上的差别,实在发人深思。
凡略通棋艺者一定知晓,国际象棋最厉害的是“后”,它可以直飞、横飞、斜飞,真可谓“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其他棋子的战斗力远远弗如。由是可见,外国历来不“重男轻女”,女子照样可以“爵禄高登”,如现实生活中的英国女王。而中国的礼教早在几千年前限规定了妇女的地位──“女子无才便是德”,只配做贤妻良母。武则天历尽艰辛登上了皇帝的金碧宝座,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嗣后,仍落个千古骂名,原因就在于“大逆不道”!唯其如此,中国象棋上就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
中国象棋在底线中央规定了一个四方框,将、帅只在框里活动,大概是因为中国皇帝向来只在宫中度日,不能越雷池一步,除非国势危急,断不“御驾亲征”的缘故。但在外国,皇帝领兵打仗却是家常便饭,如英王查理为了平叛,亲自带兵去法国打仗。国际象棋中的“后”威力之大,是与此有关的。
有道是,“过河的兵顶个车”。诚然,中国象棋里的卒只要越过“楚河”“汉界”便可东南西北“任遨游”。殊不知,一旦沉底,就几乎失去了战斗力而任人宰割。这表明中国古代军人为封建朝廷拼了一辈子的命,到头来只会落个悲惨下场。即使像韩信这样侥幸从乞丐到将军的人,也只是汉高祖手中的一件“工具”,定国安邦之后,难逃劫数,被处以极刑身亡。在国外则不同,只要士兵在战斗中勇往直前,建立功勋,那么就有机会“平步青云”。当年拿破仑由普通士兵成为皇帝的史实就是证明。所以,国际象棋中的小兵到达终点线,就立即成了“后”,威力陡增。
象棋这一方寸世界乃是人类社会各不一样的大千逸事之缩影,给人启迪不浅。
例三:
勇士耶?莽夫耶?
──评漂流的价值
自尧茂书单人漂流长江不幸遇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那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圣地──青海省海拔6
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亚洲第一大河长江的源头所在。为了骄傲地说一声:“是中国人首先征服长江!”他们没有被前仆者的牺牲所吓倒,也没有畏缩于虎跳峡那几十米的落差,毅然投入这中华民族的大动脉中。
漂流壮举,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褒贬各异,称赞者认为这是为国争光。批评者则认为是冒险活动,寻求刺激。我对它的看法是:“赞赏其精神,不解其行动。”
首先,我们不能把漂流单纯地看作是年轻人寻求刺激。试想一只古老的皮筏,载着血肉之躯,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搏击,此等壮举,难道是一般人所能为之吗?他们是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呀!在过去那段令人辛酸的日子里,外国的炮艇轮船在长江上肆意横行,川江航道就是英国人首先打通的。国耻呀!现在,美国人又宣布要首漂长江,于是,以尧茂书为首的一批勇士站起来了,前仆后继,终于完成第一漂的壮举。所以,他们的精神实在可敬,能够催人奋进。
但即使是最支持漂流的人,我想,在看到那些伤亡报告的时候也不禁会摇头叹息:“代价是不是太高了?”这是一场战争吗?是的,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战争。而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人,所使用的武器是什么呢?说来令人难以相信,是古老的皮筏。这场战争只能称为人以原始的蛮力与大自然的搏斗,因为人把他最具有威力、最强大的武器舍弃了,那就是人的智慧。就身体各方面的因素而言,人在自然界中是弱者。但是人类还是生存下来了,并成为世界的主宰。这一切,都是因为人能够思维,具有智慧。而漂流的勇士们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看着那小小的皮筏被巨浪肆意戏弄,我不禁疑惑,这难道就是曾经遨游过太空与深海的人类吗?此为我不解之一。
那么之二呢?乃是我对漂流者过虎跳峡的方式感到吃惊。一个橡皮艇,密封的,四周捆上一些轮胎,人就在艇里,任激流冲打,里面的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一旦漏水,便意味着死神降临;否则,功成名就,称为征服长江的英雄。试问,这行动与昏天黑地的赌博者有何区别?(请原谅我用这个词,很明显,两者的目的截然不同,前者是高尚的。)如果说坐在皮筏里靠船桨与长江搏斗是使用蛮力,那么躲在皮艇里漂流又算什么呢?惭愧呀!
诚然,漂流者在精神上是足以称之为勇士的,而在行动上呢?只能算是莽夫。进一步想,目前急待漂流的果真是长江、黄河吗?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不也像一条待漂的长河吗?朋友们,凭着自己的才华和胆略,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到改革的洪流中去搏击吧!在这激流中,我们也能成为漂流的英雄!
【写作训练】(略)
导
学
案
装
订
线《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
【学习重点】
区分辩证分析的三种哲学观点的运用。
【学习难点】
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知识链接】
一、辩证分析的基本特征
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不能简单化,说理论证要辩证,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
辩证分析是议论文析理应贯彻的一项重要原则。辩证分析就是在分析问题、阐释道理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辩证地分析应力避说“过头话”和偏执一词,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作点辩证分析,是议论文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在议论时,只有注意辩证地看待问题,才有可能使所议论的问题深刻、全面、客观、有理,使议论有较强的说服力。
二、辩证分析的三个基本观点的运用
一般情况下,对议论中心进行辩证分析,通常要注意以下哲学观点的运用:
(一)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它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要由所写之A(中心论点)联想到与它在纵向上有承接、逆接、因果、递进联系的B事物。如:由小及大、由低及高、由先到后、由原因(条件)到结果、由结果到原因、现在到未来、短暂变永恒、量变到质变、对立变统一、统一变对立、偶然变必然、必然变偶然之类等等。
(二)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
要由所写之A(中心论点)联想到与它在横向上有相关、相似、相对(相反)联系的B事物。如:此与彼、我与他、个体与群体、个别与普遍、具体与抽象、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意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部分与整体、次要与主要之类等等。
(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⑴事物都有好坏、优劣、高下等两面性。对于有缺点的事物不一棍子打死,而是看到它的可取之处;对于好的事物也不一味赞扬或肯定,还要看到它的不足或在某方面做过度后所走向的缺陷一面。比如“平凡是……而不是平庸”“执着是……而不是偏执”等等。
⑵任何事物从整体大处看都是对立统一的整体。论述一个对象时,要考虑到与它表面对立而实质统一、相辅相成才能促成整体事物完美和谐的另一个对象。比如“民主也需要集中”“诚信并不排斥善意的谎言”
“自律并不排斥他律”等等。
当然,在分析过程中,三个基本观点可以综合运用。
例如:某人乘公交车逃票。看似小事,一元钱。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到品德问题,就不是小事了。让许多人逃票,国家的损失就更大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俗语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未必长大一定偷金,但一旦养成坏习惯,就危害大了。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逃票有多种可能,主观故意?确实一时无零钱?
【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文章,说说文中运用了辩证分析的哪个基本观点并简要分析。
例一:
世界一天一个样
近日,一位心烦的母亲上门“诉苦”,说自己的孩子已初三了,成绩依旧在四五十分之间徘徊。谈话中,她用得最多的话就是:“他还有什么前途?”
说实在的,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同情,为她伤心;第二次听到这句话,我感到难过,为她的孩子竟连母亲的信任都得不到;而当第三次听到这句话时,我感到的已是一种反感情绪了。
明天就一定和今天一样吗?
有一则关于巴尔扎克的故事,说他看过一个小学生的作文本后,根据这小学生书写迟钝、笨拙,便做了这孩子将来出息不大的结论。但有趣的是,这正是他自己小时候的作文。
在这一点上,这位母亲和巴尔扎克的错误是一样的──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科学发展史表明,地球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太古代、远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社会发展史表明,社会也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原始社会,经过了多少万年的发展才进入奴隶社会,此后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和变化是永无止境的。人不也是如此吗?身体的发育,思维的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更改,知识体系的深化,在这之中谁能保证,自己一定会变得怎么样?
昨日种种,那不过是今天的起点;明日种种,还要看今日的汗水几何。
狭隘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是一种腐蚀剂,消磨了意志,消磨了自信,也就消磨了前进的动力。连动力都丧失了,你的明天就真的销毁了。从这点看,我很庆幸巴尔扎克小时候没有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否则人间就不会有《人间喜剧》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位伤心的母亲,也请你想一想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他们小时候读书并不聪明,兴许也和您的孩子一样,可为什么他们成了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因为自信、坚持和发展。别再叹息了,你的孩子需要的是鼓励。请相信,一切都会改变,未来同属于大地。
这篇文章以《世界一天一个样》为题,本身就包含着发展的观点。文章从一位母亲的“诉苦”谈起,指出其“诉苦”的错误所在,即“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待问题,从而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希望和前途。在行文之中,作者列举了巴尔扎克、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等典型事例,雄辩地证明“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的错误所在。全文分析辩证,说理有力。
例二:
“象棋”折射中西文化
中国与外国都有象棋,它们的祖先虽然都为古印度象棋,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化,早已大相径庭了。有趣的是稍稍观察规则,竟能发现不同的民族、国家在文化、政治上的差别,实在发人深思。
凡略通棋艺者一定知晓,国际象棋最厉害的是“后”,它可以直飞、横飞、斜飞,真可谓“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其他棋子的战斗力远远弗如。由是可见,外国历来不“重男轻女”,女子照样可以“爵禄高登”,如现实生活中的英国女王。而中国的礼教早在几千年前限规定了妇女的地位──“女子无才便是德”,只配做贤妻良母。武则天历尽艰辛登上了皇帝的金碧宝座,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嗣后,仍落个千古骂名,原因就在于“大逆不道”!唯其如此,中国象棋上就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
中国象棋在底线中央规定了一个四方框,将、帅只在框里活动,大概是因为中国皇帝向来只在宫中度日,不能越雷池一步,除非国势危急,断不“御驾亲征”的缘故。但在外国,皇帝领兵打仗却是家常便饭,如英王查理为了平叛,亲自带兵去法国打仗。国际象棋中的“后”威力之大,是与此有关的。
有道是,“过河的兵顶个车”。诚然,中国象棋里的卒只要越过“楚河”“汉界”便可东南西北“任遨游”。殊不知,一旦沉底,就几乎失去了战斗力而任人宰割。这表明中国古代军人为封建朝廷拼了一辈子的命,到头来只会落个悲惨下场。即使像韩信这样侥幸从乞丐到将军的人,也只是汉高祖手中的一件“工具”,定国安邦之后,难逃劫数,被处以极刑身亡。在国外则不同,只要士兵在战斗中勇往直前,建立功勋,那么就有机会“平步青云”。当年拿破仑由普通士兵成为皇帝的史实就是证明。所以,国际象棋中的小兵到达终点线,就立即成了“后”,威力陡增。
象棋这一方寸世界乃是人类社会各不一样的大千逸事之缩影,给人启迪不浅。
这篇文章由象棋生发感想,立意深刻独到,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抓住象棋世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系,由棋及人,由棋到文化,使议论由表及里,形象生动。
例三:
勇士耶?莽夫耶?
──评漂流的价值
自尧茂书单人漂流长江不幸遇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那每个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圣地──青海省海拔6
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亚洲第一大河长江的源头所在。为了骄傲地说一声:“是中国人首先征服长江!”他们没有被前仆者的牺牲所吓倒,也没有畏缩于虎跳峡那几十米的落差,毅然投入这中华民族的大动脉中。
漂流壮举,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褒贬各异,称赞者认为这是为国争光。批评者则认为是冒险活动,寻求刺激。我对它的看法是:“赞赏其精神,不解其行动。”
首先,我们不能把漂流单纯地看作是年轻人寻求刺激。试想一只古老的皮筏,载着血肉之躯,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搏击,此等壮举,难道是一般人所能为之吗?他们是要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呀!在过去那段令人辛酸的日子里,外国的炮艇轮船在长江上肆意横行,川江航道就是英国人首先打通的。国耻呀!现在,美国人又宣布要首漂长江,于是,以尧茂书为首的一批勇士站起来了,前仆后继,终于完成第一漂的壮举。所以,他们的精神实在可敬,能够催人奋进。
但即使是最支持漂流的人,我想,在看到那些伤亡报告的时候也不禁会摇头叹息:“代价是不是太高了?”这是一场战争吗?是的,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战争。而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人,所使用的武器是什么呢?说来令人难以相信,是古老的皮筏。这场战争只能称为人以原始的蛮力与大自然的搏斗,因为人把他最具有威力、最强大的武器舍弃了,那就是人的智慧。就身体各方面的因素而言,人在自然界中是弱者。但是人类还是生存下来了,并成为世界的主宰。这一切,都是因为人能够思维,具有智慧。而漂流的勇士们却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看着那小小的皮筏被巨浪肆意戏弄,我不禁疑惑,这难道就是曾经遨游过太空与深海的人类吗?此为我不解之一。
那么之二呢?乃是我对漂流者过虎跳峡的方式感到吃惊。一个橡皮艇,密封的,四周捆上一些轮胎,人就在艇里,任激流冲打,里面的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一旦漏水,便意味着死神降临;否则,功成名就,称为征服长江的英雄。试问,这行动与昏天黑地的赌博者有何区别?(请原谅我用这个词,很明显,两者的目的截然不同,前者是高尚的。)如果说坐在皮筏里靠船桨与长江搏斗是使用蛮力,那么躲在皮艇里漂流又算什么呢?惭愧呀!
诚然,漂流者在精神上是足以称之为勇士的,而在行动上呢?只能算是莽夫。进一步想,目前急待漂流的果真是长江、黄河吗?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不也像一条待漂的长河吗?朋友们,凭着自己的才华和胆略,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到改革的洪流中去搏击吧!在这激流中,我们也能成为漂流的英雄!
这篇文章是针对长江第一漂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分析时,作者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既肯定了长江第一漂的积极影响,也点明长江第一漂存在的缺陷:一是使用的工具,二是过虎跳峡的方式。看法独到,分析辩证,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些同学总认为,在家有父母管着,在学校有老师管着,生活太没有自由了。而西方一位教育家说过:“盲目地让孩子自由,实际上是亵渎文明,提倡野蛮。”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就这个问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②必须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导
学
案
装
订
线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些同学总认为,在家有父母管着,在学校有老师管着,生活太没有自由了。而西方一位教育家说过:“盲目地让孩子自由,实际上是亵渎文明,提倡野蛮。”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就这个问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
1、必须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要一分为二地谈自由的利与弊,谈父母老师的管制,不把问题绝对化。指出适度的自由与适度的管制,是正确的教育方法;而一味强调个性自由以及实施过于严厉的管制,都是错误的。
2、要按议论文的程式来写,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在文中要明确、突出,尤其要强调论证过程,不可以罗列论据、讲述故事来替代论证。
3、议论文强调理论性和逻辑性,因此,条理要清晰,结构要合理。写作中要注意及时分出段落,一段文字只集中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不要东拉西扯,导致文章缺乏层次感。
4、分析要全面,文字要简洁,严格控制字数。
5、精心设计文题。
管制与自由
――规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
(1、引出话题,阐明论点――提出问题)
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和学校,父母与老师,担负着规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重大责任,应当不失时机地对孩子加以适当的管制和调教,使他们懂得勤奋努力,健康向上。对孩子采取顺其自然,放任不管的态度,或对孩子实施过于严厉的管制,剥夺孩子起码的自由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2、什么是管制,什么是自由,为何要实施适度的管制,它们的关系如何――分析问题)
鲜花只有在园丁的修剪与呵护下才会开得更加艳丽,孩子只有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帮助下才更易取得成功。适度的管制不是扼杀孩子的个性,而是以父母、老师的人生经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走弯路,犯他们父辈曾经犯过的错误。人生是极其短暂而宝贵的,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对后人来说是难得的财富,但对于自然状态下的孩子,并不一定懂得它们的价值。因此,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管制,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
自由是人们所向往的,它能使人们精神上放松,感受生命的美好。适度的自由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是不可少的,它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能动性,培育健康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人活着,有权利享受快乐和自由。长期在严厉管制下生活的人,会倍感自由的珍贵;而长期缺乏管制的人,却往往不懂得自由的价值,他们欲求无度。所以西方一位教育家说,盲目地让孩子自由,实际上是亵渎文明,提倡野蛮。对老师和父母而言,就是严重的失职。
管制与自由是相对的,有时又是相反相成的。风筝能够在天空自由飞翔,离不开线的牵引。如果失去了线的牵引限制,风筝是无法停留在空中的。人若是一味地强调自我,强调自由,就会因为好逸恶劳、不学无术而遭到社会唾弃,从而失去尊严和自由。社会也需要法律制度社会公德来维系,它规定了每个个体必须遵守法律或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随心所欲。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保障大众享有法制、道德框架内的自由。
(3、如何对孩子实施必要的引导和管制――解决问题)
规范、引导孩子的思想行为,是父母和老师的责任。作为管理者和引导者,父母和老师首先要做孩子的表率,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好的受教育环境,曾多次搬家。曾子为了教孩子说话算数,亲自动手为孩子杀猪。他们是天下父母的榜样。其次是要讲究方法。我们提倡和风细雨式的点拨教育,反对电闪雷鸣式的粗暴训斥。据传,孟子有一回逃学回家,他母亲叫他拿来一把砍刀,当着他的面砍断了织机上尚未织成的布匹,以此教育他做任何事都要善始善终,不可半途而废。她的教育方法无疑是正确的,她足可称得上是位难得的优秀教育家。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优秀的母亲,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才诞生了一位“亚圣”。
(4、总结归纳,强调论点――照应开头,使结构显得完整)
作为学生,我们应当懂得父母和老师的一片苦心,自觉地接受教育和管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享受人生的自由。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这大好的青春,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说明】
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清晰齐全;每段文字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采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没有走极端;有一定思想性、理论性,逻辑比较严密,议论文特征明显。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些同学总认为,在家有父母管着,在学校有老师管着,生活太没有自由了。而西方一位教育家说过:“盲目地让孩子自由,实际上是亵渎文明,提倡野蛮。”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就这个问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②必须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