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黄州(临皋亭、雪堂)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 信上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 虽怀坎懔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
苏东坡觉得他劳而有获,心中欢喜,他写出:“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
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黄州
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 风 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定风波》的小序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结合词的内容,显然,词作正是写“道中遇雨”一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诵读要求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思 考上片:冒雨徐行时的情景和心境。下片: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苏轼表现了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淡定从容旷达乐观无所畏惧 “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
平生:一生。
“任平生”申明:自己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
此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全词表达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试作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的? “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从“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看出,“风雨”,既指“大自然的风雨”,又指“人生的风雨”、“仕途不顺 ”等;“晴”既指自然的晴天,又指“人生的顺利”、“仕途的通达”。这里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也无风雨也无晴”,指既没有雨天也没有晴天,即无所谓风雨交加,也无所谓晴天丽日,表面上是对天气变化毫不在意。这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晴雨既属寻常,不必受其影响,社会人生中的沉浮变幻、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强调了作者坦然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顺逆的人生态度和旷达洒脱的情怀。 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循环往复。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 在“我”的心中,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已经超脱于风雨阴晴之上了。 无论打击、不幸也好,得意、幸运也罢,对“我”的心都没有干扰。风雨是外来的,我还是我;晴朗也是外来的,我也还是我。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得意时切莫忘形,失意时切莫失志。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借眼前之景投射出自己宦海浮沉的经历和泰然处世的情怀,于朴素中见深意。写作特色以小见大再 读拓展阅读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貌。(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拓展阅读东 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貌。(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会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言之成理即可)。儒者苏轼道者苏轼致君尧舜,经世济时随缘自适,超然物外 “前山之路是儒,授我以使命,教我在社会人格中自我实现,以身践行;后山之路是道,假我以羽翼,教我在自然人格中自我超越,心灵遨游。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灵无疆。儒家教我们承担了重任,而道家让我们举重若轻。”
——于丹《我们的心,可以遨游多远》 作业:
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题,写500字文章。 请写出最想对苏轼说的话,可以评价他的人或他的词,可以发表你对他的情感,也可以谈他对你的影响。苏轼之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