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一 写作训练一
《心音共鸣 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 审核人: 领导签字:
【训练目标】
???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并从中发现触动心灵的因素,用敏感的心灵体味现实生活中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的能力。??2.让学生学会挖掘日常小事中触动心灵的因素的方法,掌握写作中“小事见真情”的能力,培养他们关注小事、积累小事、记录小事、思考小事的习惯。??3.使学生明确细节描写特点,掌握细节描写对传递情感,增强文章表现力的重要作用,初步掌握细节描写表现心理活动及情感的能力。??4.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引导学生要热爱生活,有动于衷、常动于衷。做生活的有心人、有情人。
【训练重点】
1、复习记叙文写作要点
2、怎样才能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学难点】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好细节?
【知识链接】
★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的分类:1、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重在以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叙写事例展现人物,但事例不要求完整。
2、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明确交待六要素,注意叙事顺序以及记事的相对完整(起因、经过、结果)。3、写景为主的记叙文。注意景物的主要特征,景物描写的层次和顺序,以及人与物的情感交融。
★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或者说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形象的鲜明性,事件的生动性。
★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
(1)肖像细节描写,即对人物肖像进行细节描写。
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2)语言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某一典型语言进行仔细描写。
例如: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读书人窃书不算偷。”展现了人物的迂腐。
(3)行动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典型行动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
例如:(葛朗台快要死了)“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这个“抓”的动作,十分传神,寓意深刻。原来他把黄灿灿的镀金,当成了“黄金”,于是不要命地“抓”了起来。见钱眼开,拼命聚敛钱财,才是他信奉的真正教义!在他的心目中,惟有金钱,基督圣像是不占地位的。这就是“抓”十字架细节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含。这个细节,以含蓄的笔法,形象地勾勒出葛朗台贪婪、爱财如命的拜金主义者的典型特征。
(4)服饰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衣着进行仔细的描写。
要通过服饰描写看得出来这个人的职业特点,同时,也看得出来在职业特点之外的个性特征,这才是好的关于服饰的细节描写。
(5)表情变化细节描写,即对人物表情的变化过程进行细致的描绘。
例如:在《七根火柴》一文中,在无名战士把火柴交给卢进勇之后的表情变化的描写,就是一个很值得品味的细节。
(6)心理活动细节描写,即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从而能生动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阅读思考】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文章并思考相关问题
选文一: 母亲的手(节选)
庄因(台湾)
在异乡做梦,几乎梦梦是真。去夏匆匆返台,回来后,景物在梦中便很是依稀了,故交,新友、亲戚们也都相继渐隐,独留下母亲一人,硕大磐固,巍伟如泰山,将梦境充沛了。
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背了落日、古道、竹里人家、炊烟、远山和大江,仰望与原野同样辽阔的天极,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焦定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的一切。
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孩童挨大人骂挨大人揍是不免的,但我却怎么也想不起任何挨母亲打的片段来;连最通常的打手心打屁股都没。虽如此,母亲的惩戒更甚于打,她有揪拧的独门绝招。我说绝招,是她揪拧同时进行——揪起而痛拧之。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
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看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不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有再剩过饭。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贴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入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水面覆以荷叶的卖水的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的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外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冬夜,炉火渐尽,屋内的空气更其萧寒,待我们上床入睡后,母亲坐在火旁,借着昏灯,开始为我们缝补衣袜。有时她用锥子锥穿厚厚的布鞋底,再将麻绳穿过针孔,一针一针的勒紧,那痛苦的承受,大概就是待新鞋制好,穿在我们脚上时,所换得的欣快的透支罢!
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母亲的手,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唯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思考:文章几次写到母亲的手?母亲的手,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也有很多的斑纹。但读完文章,你对此有什么感受?文章能促使读者产生共鸣的原因是什么?
(1)经济困难时期,“我”贪吃、浪费时,她“爱之深,责之切”揪拧我的手;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泡冻得红肿了的“手”;“我”功课太差而留级,她颤抖而又轻轻覆压在我头上的“手”;冬夜,借着昏灯,为我们缝补衣袜的“手”;去夏返台时,看到母亲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的手。
(2)读完文章,会感受到“ 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母亲对儿子的严格要求;艰难岁月中母亲的勤劳、坚韧;母亲对儿子的宽慰……
(3)作者抓住人们常见的“母亲的手”这一角度入手,以质朴无华的文字、采用白描写的手法点染母爱,娓娓道来,于平淡中现真情,表现得非常贴切、自然,全无牵强附会,让人惊异于母爱的深沉。全文以“手”为中心,将几个事件穿针引线,且将这种母爱置于中国文化氛围中,增强了母爱的传统意蕴。
选文二: 父 亲
黄方国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留不住,我决定叫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待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霎时百感交集。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过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能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乞谅和深情致敬啊!
车越开越快,看着父亲离这个人情味淡漠的城市越来越远,忽然间有一种激动让我心头一颤,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
(选自《商界》2000年第2期)
思考:文中“父亲”形象有何特点?为何“我心头一颤,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 ”
你觉得文章打动人心的是什么?
谦卑的、爱孩子的、理解支持孩子的、付出的多要求的少、朴实的
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件小事,居然让父亲感受到如此幸福,要求如此之低,我有愧疚与敬重之感。
打动人心的事很多细节描写:父亲的言行;妻子、儿子、城里面的人对父亲的态度与父亲的对比。(言之成理即可)
【合作探究】
结合上面两篇文章,也可结合自己所阅读的某篇触动人心的记叙文,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出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的好文章?
(1)学会细致观察生活,敏锐感受生活,善于捕捉生活的“小”处。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作者之所以能写出感人的《父亲》,那是因为作者他有一颗敏感的心。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就捕捉到了写作的灵感。文章之所以能感人,就是因为作者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父亲的言行打动了作者。《母亲的手》是作者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触的积淀。所以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地去体味生活,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细腻起来,真切的感受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2)热爱生活,心怀感恩,善于抒写出“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总有一些同学逃不出选材虚假、陈旧的“怪圈”。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一定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我写东西时是有感情的,没有感情时,我就不写。 ──巴金《在四川省文学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歌德
你自己要先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贺拉斯
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冰心《写作经验琐谈》
创作者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去生活,用爱来表现真、善、美,用憎来表现假、恶、丑。只有热爱生活,才能有意识地去观察、体味生活,并用自己笔去表现生活,启发读者。比如《母亲的手》中作者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对母亲在人生引领中获得的力量的感悟。作者在《父亲》一文中表现出自己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之情,从而唤醒读者孝敬父母的良知,这就是他热爱生活,常怀感恩之心的表现。
(3)善于思考,透过生活的事件,着眼于“深”。抓住了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还只是事情的表象,要让你观察到的表象打动读者,并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作用,还要对你所观察的表象进行深入思考,提炼出对读者具有启迪和教育作用的深刻思想,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如《父亲》一文中对生活中许多人忽略了艰辛生活中对自己付出一切的父母感恩。促使我们更好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深沉的爱。
(4)学会构思,文章要注意整体构架。
好的内容必须有好的形式去表达,这样才能锦上添花。所以动笔之前,你得好好构思一番。如果写人,就要想写他的哪些事,这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些事与自己的感情与认识是不是相吻合;如果写事,就要想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重点应放在哪个环节,是用顺叙,还是倒叙,等等。最好先列一份提纲。
[写作训练]
请以“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写作要求:1、自拟标题 2、选材要着眼于“小”和“真”3、学会运用细节描写。4、学会在记叙中融入理性的思考。5、不少于800字。
课件19张PPT。心灵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人生是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时光的流逝淡化了过去的记忆,但总有一些人和事触动过我们的心灵,激起过心灵的阵阵涟漪,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写作平淡的原因缺乏对生活的敏感
缺乏感恩的心记叙文的分类:1、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重在以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可以通过叙写事件展现人物,但事件不要求完整性,可以是片段,叙事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2、写事为主的记叙文。
要明确交待六要素,注意叙事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以及记事的完整性,目的是突出事件本身的意义。而不在于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2015“九三阅兵”。
3、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突出景物的主要特征,景物描写的层次和顺序,以及人与物的情感交融。
重点:
运用细节描写,写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什么是细节描写?概念: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或者说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和情节,加以具体描写。
作用:
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血肉。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形象的鲜明性,事件的生动性。
常见的几种细节描写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即对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衣饰、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肖像描写与外貌描写的区别:肖像突出面部特征,外貌突出肢体、服饰等特征。)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语言细节描写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多吃,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就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以上句表现母亲的冠冕堂皇之辞:在两个女孩和女婿面前,显得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实质却是既顾及面子,又节省开支。虚伪、吝啬的心理暴露无遗。 服饰细节描写。“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描写长衫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惟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分。这个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 动作细节描写(1)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2)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罩”这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而孩子们吃完茴香豆后不肯离开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和无奈的动作,表现出他心地的善良。
“排”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心理细节描写“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都德《最后一课》)
当小弗郎士听到学校屋顶上鸽子咕咕的叫声时,内心表现出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憎恨和珍视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场景细节描写(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以上句景色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在见到了于勒前后的不同心境,并用环境描写进行烘托。句(1)较明快,表现他们快活而骄傲的欢愉心情。句(2)较灰暗,显示了他们满怀失望与沮丧的心情。
怎样才能写出触动心灵的好文章?
1、学会细致观察生活,敏锐感受生活,善于捕捉生活的“小”处。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作者之所以能写出感人的《父亲》一文,是因为作者有一颗敏感的心。在为父亲关车门的一刹那,父亲的言行打动了他,于是捕捉到了创作的灵感。《母亲的手》是作者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触的积淀。
所以我们写文章时就需要主动地去体味生活,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丰富、细腻起来。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2 热爱生活,心怀感恩,善于抒写出“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精不诚,不能感人”(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总有一些同学逃不出选材虚假、陈旧的“怪圈”。比如,他们写老师总是固定的选材套路:雨天里的一把伞(学生忘带雨具,老师出手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药(学生高烧难耐,老师授以良方)、缺席后的一堂课(学生卧病在床,老师排忧解难)、失败后的一番话(学生失败沮丧,老师开导解惑)、暗夜里的一盏灯(夜半时分,孤灯一盏,老师奋笔疾书,默默奉献),这“五个一”近乎笑话,但我们却随处可以看见它的影子。有些脱离了生活真实的“故事”,自己读了也要厌烦,更不用说以情动人了。
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就等于客观的描绘、生活的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作家谈有感而发
1.我写东西时是有感情的,没有感情时,我就不写。
──巴金《在四川省文学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2.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
──歌德
3.你自己要先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贺拉斯
4.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
──冰心《写作经验琐谈》2 热爱生活,心怀感恩,善于抒写出“真”情。
创作者总是怀着满腔的热情去生活,用爱来表现真、善、美,用憎来表现假、恶、丑。只有热爱生活,才能有意识地去观察、体味生活,并用自己笔去表现生活,启发读者。
作者在《父亲》一文中表现出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之情,从而唤醒读者孝敬父母的良知,这就是他热爱生活,常怀感恩之心的表现。3、善于思考,透过生活的事件,着眼于“深”。
抓住了触动人心灵的人和事,还只是事情的表象,还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价值,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
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除了自己的思考,还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写作也是这样。
《父亲》一文,反映了生活中许多人忽略了对艰辛生活中为自己付出一切的父母的感恩,促使我们更好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深沉的爱。4、着眼于“美”。
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人,人的思想境界、审美情趣也是形形色色的。作者抒发的感情,迎合哪些品类的趣味,诱发人性人情中哪一种因素,也有高雅粗俗之分。
一般说来,即使面对同一景物,由于作者的个性素质和心境不同,他们的感受也不可能一样。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应当知道,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写作训练]请以“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写作要求:
1、自拟标题
2、选材要着眼于“小”和“真”
3、学会运用细节描写
4、学会在记叙中融入理性的思考
5、不少于800字。
1、选材要着眼于“小”和“真”,切入点不宜过大,虚构的痕迹不要太明显。2、学会构思,文章要注意整体构架:
(1)梦境、情境导入回忆,几个特写镜头,首尾呼应;
(2)一个事件过程,详略得当,可用插叙;
(3)纯粹片段组合法,开篇结尾不宜太累赘。3、在事件或人物形象刻画中表现“触动心灵”,围绕“触动心灵”的点安排详略,心理描写自然真切。4、学会在记叙中融入理性的思考,要水到渠成、自然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