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朱光潜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诗词鉴赏:把握意象 体会意境创作背景 诗人生平 表现手法 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 西下,
断肠人 在 天涯。描绘出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气氛,抒发长期飘零异乡的人思乡怀远的惆怅之情。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写作背景:
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
1925年,革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的力量,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年秋天,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色,怀着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的思虑所引发的激情写下了这首词。上阕1-3句:
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独”字说明无人做伴;“寒秋”说明已是深秋;“橘子洲”是“立”的地点,立于洲头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说明作者向北而立。
朗诵时声音要深沉、有力、稳健,读出诗人卓然傲立,一览群芳的风范。
诵读指导4—10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集体朗读并讨论:这七句话由一个字统领,这个字是哪个字?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
明确:语调激昂,抑扬顿挫,读出景物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的层次感。11—13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朗读并回答:“怅”是失意伤感的意思吗?朗读时要注意什么?“寥廓”指什么?“谁主沉浮”该如何理解?明确:
“怅”并非失意伤感,而是久经熟虑和由眼前之景引发的感慨之词。朗读时不要读出失意的伤感,而是要读出胸怀壮志的底气。“寥廓”指浩瀚无边的宇宙。“怅寥廓”写出了作者仰观宇宙,俯视万物,思考人生的复杂心情。“谁主沉浮”本来是对万物盛衰荣辱由谁决定的疑问。这里意为“由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下阕:
上阕最后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诗人有没有做出回答呢?我们先来看下阕的开头两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朗读并回答: “百侣”指什么?“峥嵘岁月”指什么?这两句话在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明确: “百侣”和下文的“同学少年”都指作者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好友。“百侣”、“万山”、“百舸”都是概数。“峥嵘岁月”指毛泽东求学和革命中的不寻常的斗争岁月;开头两句总写往事,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语速缓慢,感情欢快。 3—9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集体朗读并讨论:这七句话由一个字引领,这个字是哪个字?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节奏?明确:要热情洋溢、慷慨激昂,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明快,感情越来越激烈,气势越来越磅礴。10—12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朗读并回答:读这三句话要有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要有豪迈、自信的感觉。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有感而发,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全词思路:立→看→问记→恰→忆
· 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 上下阕情景交融,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合作探究】
一、上片的领字“看”字统领至哪一句?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景图?由此,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1、“看”字总领至“万类霜天竞自由”。
2、意象:万山(群山)、层林(树林)、湘江、舸(大船)、鹰、鱼3、写景顺序:空间转换的顺序。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察水底,鱼儿轻快地畅游。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色彩鲜明。再扩展到宇宙万物,对万物情状作了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概括。4、展现一幅山水相映、立体交错、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5、情感:表现了词人对自然与社会乐观的态度、昂扬向上的情绪。【巩固提升】
一、 这首词的语言极富表现力,以下面分析为例,另外找出你认为运用出色的三个词,说说它的妙处。 “万”写出了群山重叠之态。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注意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如果有,也要写进去)(描绘或分析)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作用) 百舸争流,“争”拟人手法,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呈现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击”不用“飞”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展翅翱翔,迅猛有力的矫健身姿。
鱼翔浅底,“翔”不用“游”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
用词精当,传达出热烈、喜人的,乐观、昂扬的情绪。
(其他用字,只要分析合理也可)【合作探究】
二、下片的“恰”字统领至哪一句?下片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展现“同学少年”怎样的风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1、“恰”字统领至“粪土当年万户侯”。 2、“同学少年” 德才兼备、意气风发、壮志凌云、关心国家、抨击时弊、蔑视权贵、胆略超群,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3、表现了作者和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气概,也是对一切有志献身革命的志士仁人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号召。同时,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合作探究】
三、如何理解这首词情景交融的特点?
本词前半阕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绚烂多彩、充满生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 《红楼梦》不同文人笔下的秋天: 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无不打上诗人自己的烙印。诗是诗人个性的产物。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王国维毛泽东诗词的艺术特征 “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著名诗人贺敬之
豪放大气、想象浪漫、文采华美
【巩固提升】
二、阅读毛泽东《采桑子?重阳》,完成下面练习。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写于1929年10月)1、本词的词牌是采桑子,词题是重阳,依词的字数来看,属于 小令 。 2、这首词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的分析。 这首词通过“战地黄花”、“秋风”“江天”“秋霜”描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 “战地黄花分外香” 是因为经过炮火洗礼,是在寒秋里骄傲地开放的不屈的花,它象征着胜利的成果。表达了作者革命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下阕说秋天景色比春天美,美在“寥廓江天万里霜”,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这壮美的秋景是谁开辟出来的呢?秋风。秋风强劲有力,才会开辟出这样壮美的秋景。这里的秋风象征着革命战争,革命战争开辟出“寥廓江天万里霜”预示了革命事业的大好前途。表现了作者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