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寻宝记》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骆驼寻宝记
执教者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九课
教材分析
本文创作于1982年,写得很有时代特点。作者用童话的形式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许许多多的人存有一夜暴富的心态,然而又流于浮躁——文中各种动物的表现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一心想发家致富却又不肯付出努力,结果一事无成。而骆驼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宝贝:改造沙漠的植物。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故事发展脉络清晰,形象生动活泼,语言朴实平易,但却非常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合学生借鉴模仿。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分析概括能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本文主要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深入了解其思想内涵。并鼓励学生多动脑思考、积极讨论,引导学生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朗读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本文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
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文以朗读、设疑、质疑、讨论为主。老师边讲解边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总结、得到提高、升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题1分钟
同学们,平时我们上学、出门、旅游都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呢?而在沙漠中,我们能乘坐的交通工具又是什么?只有骆驼,骆驼又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它能吃苦,又善于在沙漠中长时间进行,是沙漠运送物资的重要交通工具。不过这回,骆驼不是去运送商品,而是去寻宝了,它要找什么宝贝呢?
思考、回答,进入学习状态。
问题导入,提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童话简介1分钟
童话,是以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奇妙的情节来简短反映现实生活,表现儿童思想感情,并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文学形式。童话从体裁上分为童话故事、童话诗、童话剧等;从人物形象上分为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从故事内容上分为科学童话、文学童话。
认真聆听,了解童话知识
了解童话内涵及分类
三、作者简介1分钟
陈伯吹,我国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著有儿童文学《阿丽思小姐》、《骆驼寻宝记》、《一只想飞的猫》,论文集《儿童文学简论》、《他的漫步》等。写作背景简介。
认真聆听,了解作者及作品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四、整体感知6分钟
1、听读正音:火烧火燎()
狼嚎()
哞()哞
旱獭()
沙獾()
高瞻()远瞩()
一瘸()一拐
踽()踽独行
对峙()
瘪()2、老师泛读1——3段,要求同学听准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听准读音,体会感情,领悟意趣
认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悟感情,领悟意趣
五、朗读设疑10分钟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出来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请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朗读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
六、合作探究13分钟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推出了寻宝的队伍。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做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3、思考讨论本文的构思特点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基于上述构思,课文还可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认真思考,讨论交流后回答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学会合作学习。
七、精读品析8分钟
1、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思考:骆驼时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2、齐声诵读第11自然段,思考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3、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他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浏览课文,思考,讨论交流
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
八、拓展延伸2分钟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获取财富?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堂小结2分钟
1、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明确: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写作技巧——衬托手法。
布置作业1分钟
任选其中一项:1、试着以小组为单位将本文改编成短剧,并将其排演出来。2、寻宝的途中骆驼会想些什么?要求用第一人称,根据骆驼的行为作合理想象,字数不限。
板书设计
骆驼寻宝记陈伯吹骆驼
→
坚忍不拔
∣
百折不挠
∣
动机崇高其他动物
--
反衬
↑
教学反思
本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导入课题—了解童话—了解作者—整体感知—朗读设疑—合作探究—精读品析—拓展延伸”这样的教学思路,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童话,走近作者,解读背景后能更好地理解童话内容,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故事内容,掌握抓住事物特征的描写方法,体会童话反映出来的现实意义,力求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有能力上的训练提高。
整节课都能在原本设计好的思路中进行,让我感动的是,因我的引导,学生们体验了成功,因体验了成功,学生主动去寻找学习的源泉,体验思考的成功;让我遗憾的是,由于时间有限,没有让学生更多地朗读体会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也有很多学生没有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乐趣,因此,布置了作业,希望通过这份作业,所有的同学都能在体验学习快乐的同时将知识牢牢把握,并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