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课标要求
概述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教材分析
《国共的十年对峙》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第15课的内容,教材主要从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的情况。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和屠杀,中共领导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及探索一条新的革命道路。主要内容有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红军长征的历程等基本史实。对学生理解南昌起义和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以及长征的内涵,认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道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着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发展和完善,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探究欲望强烈,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通过初中八年级课本对本课内容,比如南京起义的基本事实、红军长征的大致经过等有简单学习,因此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预习解决。但鉴于学生对本课知识认识缺乏深度、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因此要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运用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生中来,尤其是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解和对长征的评价等,要多加探究,有助于学生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重难点
重点: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南昌起义的吉本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分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革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3)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认识遵义会议的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长征精神的内涵。
2.能力目标:
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学会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教学方法:
教法:小组探究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材料分析法、历史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材料)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象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师)“把我们象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指什么历史事实?(老师稍加引导:鸡蛋指的是什么?是谁摔的?目的是什么?)
(生)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革命面临严重危机。
他又说“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中共这颗被国民党摔到地上的鸡蛋非但没有碎,还要孵小鸡,它是如何孵出小鸡来的?也就是中共如何摆脱危机,使革命重新走向高潮的呢?这正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入第15课《国共十年的对峙》。
【新课教学】
南昌起义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前一课所学,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生)客观上:敌人力量大;国民党右派叛变。
主观上:中共缺乏实践经验;共产国际的的干扰;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师)好,我们试着来分析中共可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第一,改组中共中央──领导人陈独秀错误地放弃了革命领导权,企图以退让拉住汪精卫;(从引言得到验证)
第二,应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以革命的武装力量反抗反革命的武装力量;(从历史纵横得到验证)
这就是发动南昌起义的原因,大革命失败让中共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建立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1、原因:
(1)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在改组了中共中央,拥有了武装力量后,决定发动南昌起义。为什么选在南昌?这是由敌我力量对比决定的,看课本的第一段和历史纵横。)
(2)中共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南昌附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
内容:
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
过程:南昌起义、南下受阻、兵分两路(投影下图)
意义
(出示材料)1997年,江泽民同志为南昌亲笔题写了“军旗升起的地方”7个大字。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共中央为挽救革命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而发动的南昌起义)
(2)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八月一日也成为中国的“建军节”)
这些重要成就正是在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基础上获得的。
(师)那么南昌起义部队南下为什么受阻呢?
(生)没有结合中国实际,以城市为进攻目标,而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生)还有,本来打算去广州的部队却受阻,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最终起义军余部都转入农村。这说明了什么?(提示:一方面是城市国民党力量大,另一方面农村有什么利于共产党一方的因素)
(生)革命武装力量没有同中国人数最多受压迫最深的农民、同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结合起来,是很难成功的。
当然,我们在思考着南昌起义失利的教训这个问题,当时的中共中央也在思考着这个问题。当时的中共中央决定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八七会议。
二、土地革命
(一)八七会议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八七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
时间、地点:1927.8.7,汉口
内容:
①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
②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发动秋收起义
(师)八七会议清算了错误,确立了方针,决定发动起义,具有什么意义?
3、意义:为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共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师)那么这个前进的方向指的是什么呢?
(生)开展武装斗争,发展土地革命。
(师)八七会议确定发动秋收起义,秋收指的是秋天收成的季节,得到了迅速执行。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
1、时间:1927.9
2、地点:长沙
3、领导人:毛泽东
4、结果:进攻失败,转向农村。
起义军兵分三路攻打长沙,但受到阻碍,损失严重,它失败的原因与南昌起义一样,中心城市敌人武装力量强。于是毛泽东改变策略,决定向山区进军。(结合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路线图讲解)
10月,毛泽东率部队进入井冈山,经过半年的努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师)毛泽东为什么能够在井冈山成功地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呢?
(生)群众基础好;湖南粮食支援;统治力量薄弱;山区易守难攻(出示井冈山地形图,从地理环境和武装力量提示)
为了及时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教训,并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三)“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包含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大家阅读第四段告诉我。
(生)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
1、土地革命
毛泽东为什么要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呢?
(出示表格)
(提问)
①表格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却无地或少地
②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支持和参加革命?
广大农民
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土地问题,为了赢得农民的支持激发其革命积极性,于是,毛泽东在根据地进行了土地革命,为此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出示材料)“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赣西刘士奇报告》
毛泽东在井冈山采取了什么措施?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结合课本第71页第三段)
(待学生思考后提问)措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效果:使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所谓土地革命,就是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通过土地革命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革命积极性极大提高。除此之外,毛泽东还在革命根据地领导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经济。这些措施都巩固了红色政权。
根据地建设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很多农村都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革命根据地(出示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地图)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武装力量达十万人,这就是毛泽东口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对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实践。
3、武装斗争
之前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秋收起义发动工农武装,以及之后要讲的反围剿战争等都是武装斗争。
(师)“工农武装割据”就是要建立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这三个内容之间有何联系呢?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内容。进行土地革命,能充分发动群众,为革命发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
毛泽东:“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彻底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2)武装斗争是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3)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赖以发展的战略基地。如果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不与根据地建设相结合,武装斗争就失去了阵地和依托,土地革命就失去了根基。
他们在根据地发展生产,还兴办了一些工业,包括军需工业和民用工业,这就为武装斗争提供依托,为土地革命提供根基。
(4)核心:党的领导。
它奠定了中国革命必须是先占农村,后占都市,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拓展: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都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为什么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从经济、政治两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中国革命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四)政权建设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十分恐慌,蒋介石发动了三次反围剿。
阅读教材,根据给出的材料弄清前三次反“围剿”斗争的领导者和成果;红色政权建立的时间、地点、政权名称、领导者等。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时间:1931年11月
地点:江西瑞金
内容: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出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概括图示)强调瑞金政权代表中国人民,南京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这是一对阶级矛盾。
红军长征
国民党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围剿”,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成功,但第五次失败了。为什么?
阅读教材P72第一段说说红军为什么要进行如此艰苦卓绝的长征。
1.长征的原因:
①“左”倾错误的推行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A.时间:1933年秋
B.地点:中央根据地
C.原因:毛泽东已被撤销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左’’倾领导人博古掌权。他偏听偏信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主张,同敌人死打硬拼。
D.结果:红军苦战一年,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长征的过程
(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设置动画路线)瑞金——桂林——遵义
(到遵义时,投影遵义会议原址)
遵义会议
A.召开背景: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②长征初期的挫折和损失
B.内容::①在军事上: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在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C.意义:
(出示材料)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新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②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在地图上,将遵义会议后遭到的围追堵截的路线表示出来)瑞金——桂林——遵义——贵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投影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学生自主讨论并发表对红军行进中所遇困难的感受。
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动图路线表示红一、二、四方面军行进路线)1935年,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1936年10月,红二和红四方面军到达会宁,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
(出示材料)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拒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师)伟大传奇指的是什么?
(生)长征
(师)为什么说它是传奇?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思考:
长征精神是什么?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板书设计
(一)南昌起义
1.原因:
2.经过:时间、地点、结果
3.意义:
(二)土地革命
一.八七会议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四.反“围剿”斗争和红色政权的建立
(三)红军长征
1.长征的原因:
2.长征的经过:
遵义会议的召开:时间、背景、内容、意义
3.长征的胜利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