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小水滴的旅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小水滴的旅行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1-21 12:2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水滴的旅行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24课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式,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探究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
2.通过探究云、雾、雨、雪、露、霜等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3.认识水在自然界里是永恒变化和运动的,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探究云、雾、雨、雪、露、霜等的成因,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里是永恒变化和运动的
【教学准备】课件、酒精灯、火柴、方座支架、烧杯、试管夹、瓷盘、平底烧瓶、三脚架、玻璃管、温度计、冰块、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旅行吗?小水滴在自然界中会不停的进行着长途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小水滴变幻莫测,会以不同的状态出现,同学们,小水滴在自然界中会变成什么呢?
(1)`学生进行猜测。
(2)班内展示交流。
(3)教师播放课件《小水滴的变化》
小结:小水滴在自然界中雨、雪、雾、云、霜、露等形态存在着。
2质疑:小水滴为什么会以不同的状态在自然中出现呢?我们用什么方式检验猜想呢?
(1)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研究。
(2)教师小结:我们所设计的研究方案,可以归结为三个主题:研究露和霜的方案、研究雾和云的方案、研究雨和雪的方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一: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
(一)研究雾和云的形成
1.
教师播放《雾和云》的课件,引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雾和云的资料。
2.猜想雾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3.制造雾。
(1)设计实验方案,班内交流实验方案,师适时补充完善。
实验材料:广口瓶、温水、冰块
实验过程:在广口瓶里倒入不冒“白气”的温水,用冰块接近瓶口,然后把冰从瓶口移开,再接近瓶口。
(2)学生动手实验,交流实验现象。
预设:把冰接近瓶口,瓶口有“白气”出现,把冰移开则“白气”消失。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水在蒸发的过程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3)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雾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
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会结成许多小水点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气中;在低空的是雾,在高空的是云。
3.
交流云和雾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交流)
(二)研究露和霜的形成
1.提出问题:露和霜是怎样形成的?露和霜形成的过程一样吗?
2.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进行猜测。
3.制造露和霜。
(1)设计制造露和霜的实验方案,师适时指导,补充完善。
①露的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毛巾、不锈钢杯、碎冰块。
实验步骤:把不锈钢杯外表擦干净,然后将碎冰块倒入不锈钢杯,至杯子的1/2处,掺入适量冷水至2/3处。
②霜的形成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冰、水、食盐、深色搪瓷杯、毛巾
实验步骤:先倒半杯冷水,擦净杯外壁上的水再加入适量的冰块。测定杯内的温度。在冰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待食盐溶化后在测定杯内的温度。
(2)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完成实验。
(3)交流实验现象。
(4)推测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预设:
霜: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和植物上。
露: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植物上液化成小水滴。
(5)质疑:露和霜形成条件、形成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小结:水蒸气遇冷,温度高于0℃变露,低于
0℃变成
霜。
4.交流霜、露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研究雨和雪的形成
引导学生猜测猜测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
2.制造雨。
(1)学生设计模拟降雨的实验。
实验材料:大烧杯、碟子、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水、火柴。
实验步骤:把水装在烧杯里,烧杯放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把碟子放在沸腾的烧杯口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2)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探究现象和探究的结果。
预设:学生通过交流、分析、归纳,获得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聚集滴下形成雨的认识。
(4)师引导根据降雨模拟实验,推测自然界中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3教师讲解:雨来自云,当云中的这些小水点或小冰晶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如果低空气温高于0℃,降落下来的是水滴,就是雨。
4.质疑:我们知道了雨的成因,那么雨和雪有什么不同呢?下雪时和下雨时气温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推想出雪的成因。
5.教师小结:在寒冷的冬季,低空气温在0℃以下,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不会融化,这就是雪。
6.总结提升:建立云、雨、雪形成过程的模型。
7.探究雨和雪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雨雪与我们生活关系的资料。
(2)师播放雨雪与生活关系的资料。
(3)小结:我们知道了雨雪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需要雨时候,还可以进行人工降雨,我们一起来看人工降雨的资料卡。(课件出示资料卡,学生学阅读资料卡。)
8.归纳总结: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变化。
三、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活动二: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旅行。
1.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研究活动,我们已经知道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了。请同学们根据水的三态变化规律以及云雾雨雪的成因等知识,想一想,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2.学生多种形式交流:画小水滴旅行路线图、文字描述等方式表达。
3教师播放《水循环》的课件。
讲解:地表的水一部分流到海洋,一部分蒸发到空中。海洋里的水不停地蒸发到空中,空中的水蒸气受冷变成云,云层加厚,又变成雨、雪等降落到地表。水就是这样在地表、海洋、空中循环运动,永不停止。
活动三:水循环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1.师出示一组关于水循环对生活关系的图片,提问: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学生根据图片来回答问题。
预设:学生能意识到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既有对人们生产生活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四、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2.科学与生活:水在自然界不停地循环,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呢?
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拓展活动:以
“小水滴的循环旅行”为主题创作一片科学小论文。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实验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创新的前奏,学生们提出的各种猜想越多,离发现科学结论的距离就越近。即使猜想是错误的,也会为提出更多的猜想而创造灵感。因此,我尝试着把猜想引入课堂。例如在学习“小水滴在旅行中有可能变成什么”?”的探究中,学生对此问题都很感兴趣却不清楚原因。他们都有各自的猜测,因此我们鼓励他们大胆的猜测和假设。如他们的猜测有“可能是云”、“可能是雨”、“可能是雾”、“可能是雪”、等假设并说明了自己的猜测依据都挺有理,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就根据学生的假设而琢个进行探究,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是露、霜、云、雾、雨、雪,而解开了学生心中的疑团。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露、霜、雾、云、雨、雪的形成过程,他们通过观察、提问、猜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认识到水在循环变化。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3.
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面队多种疑问,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如在“小水滴的旅行”这节探究时,我就启发学生“猜测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说出了多种方法。“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马上就举出了许多例子。“小水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学生用多种形式交流:画小水滴旅行路线图、文字描述、制作模型等方式等。
【使用说明】在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时,教师先指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然后在分组实验,对于学生实验中发现的现象要引导多思考、分析,同时也要进行一些重要知识点的讲解。
【需要破解的问题】本节课教学知识点多,一节课的时间很紧张,能否分两课时进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