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落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落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1 14:5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落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现代散文的教学,既担负着阅读教学关注其文字表达的任务,又有情感教育的使命,因而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情境说出自己的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对人生的有益感悟。
【教材分析】
《落叶》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情辞并美的精悍之作,它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描写了生命的伟大,讴歌了生命的奇迹。反复朗读,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可以开阔视野,培养审美情趣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学情分析】
初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自学能力,但感性认识较强、理性认识不足。本文语言生动形象,但哲理性较强,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点拨作用,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共鸣。另外,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会有不少的收获。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体味作者由落叶引发的生命感悟。
2.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体味作者由落叶引发的生命感悟。
2.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
难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以读领悟法
2、情境创设法
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法
教具:多媒体
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放映一组落叶的图片(背景音乐:秋日私语)。漫步在一幅幅落叶画面中,同学们心中一定涌起了别样的情感(学生畅所欲言,激发情感)。今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贾平凹的《落叶》一文中,感受他对落叶的情怀。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体味作者由落叶引发的生命感悟。
2.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听读要求:
(1)标上段号。
(2)画出易读错或易写错的词语。(交流)
教师出示词语:
chuò wǔ mèi jì chōng jǐng ē nuó diāo lín chen
绰约 妩媚 忌妒 憧憬 婀娜 凋落 嶙嶙 寒伧
又像一个少妇,丰姿绰约的,做一个妩媚的笑。
形容姿态柔美的样子。
那叶背上了了的绿的脉络。
明白,懂得。这里是清晰的意思。
2、自读课文,思考:
标注出文中依次描绘了哪几个季节的法桐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四、合作探究:
1、作者对法桐叶的感情是怎样的?
2、作者悟出怎样的生命哲理?
3、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问题设计层层相关,层层深入,最后引出文章的主题,引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五、赏析语言:
用横线标出优美的句子,然后用圈点批注方式,记录赏析结果。
友情提示:
赏析句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运用的修辞方法、
包含的哲理、
运用的写作手法或表现手法 (如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 。
(学生动手记录赏析结果,小组共享学习成果,集体交流学习结果。)
例句:
我甚至十分忌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赏析:采用了侧面衬托的方法,通过鸟夫妻的欢乐来衬托绿叶的温柔美好,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美句再读:
u 枝根的,绿的深,枝梢的,绿的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
u 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风姿绰约的,做一个妩媚的笑。
u 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u 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惟有那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六、拓展延伸:
落叶,引发了贾平凹对生命的感悟。自然界中还有很多能给人启迪的自然现象,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七、小结:
引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名言作结。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八、教师寄语:
生活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没有痛苦的付出便不会有快乐的收获。只要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课后练习:
1、推荐阅读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极富情致和个性。代表作有《丑石》、《一颗小桃树》、《文竹》等。
2、摘录
有关生命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九、板书设计:
季节: 春天、夏天 深秋 来年的春上
叶子: 繁盛 凋落 更繁盛 欢乐来去
情感: 喜爱 同情 敬仰 (生命哲理)
写作特点: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