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8课《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1 17:1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阿里山纪行
教学目标
1、欣赏阿里山如诗如画的美景,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2、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首台湾少数民族歌谣《高山青》可以说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对于企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的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往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阿里山,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二、简介阿里山
阿里山为台湾三大林场之一,因地形、气候的影响,森林自山下而上呈热、暖、温三带垂直分布,林相清晰可辨,资源富而不竭。
其中最显著的,要数神木了!在阿里山蓊郁俊美的大片森林中,以已逝的旧神木最负盛名,是阿里山的地标。由于其主干苍劲挺拔,枝桠突出有力,加上树型优美,一直深受世人的喜爱。然而,神木惨遭雷劈而成为枯木,取而代之的新神木群,多达20余株,树龄从数百年至数千年不等,此外,阿里山的名木尚有以奇著称的三代木、象鼻木,和仅次于旧神木的小一号神木--千岁桧、光武桧。
阿里山素以花卉闻名,百花争艳中又以樱花称冠,早年即博得“樱都”雅号。3月中旬至4月中旬则有成片樱海怒放,称为阿里山花季。4、5月,当地特产的一叶兰及森氏杜鹃、牡丹、芍药、紫藤、金雀儿、毛地黄陆续报到,外貌像风铃成串的毛地黄,有紫、黄、白三种颜色,因造型讨喜,常引人亲近,但请游客门注意,他们其身含剧毒,碰触不得。
好了,下面请游客朋友们自行赏花,但请您在12点之前务必回来,否则,您将欣赏不到“眠月石猴”的奇观哦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如果你是导游,请根据文章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解说词,(要求交待清楚游览的行踪并注意礼仪常规)
2、从题目“纪行”这两个字引出本文的文体:游记。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把自己浏览阿里山的行踪交待得很清楚。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者句子。
阅读时让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
风靡mǐ
堪称kān
山岚lán
谛听dì
一泓hóng
鱼鳖biē
静谧mǐ
参天cān
幢顶chuáng
红桧guì
姊妹zǐ
莽莽mǎng
3、让学生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者句子。
明确:“从台北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
“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出现一泓水潭”
“山间的曲径幽路”
“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下山的路上“
4、由作者的行踪引出游记”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四、探究文本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








古式的火车








清澈的水潭








静谧的森林





爱我河山








厚密的青苔





爱我中华








无边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
3.你最喜欢阿里山哪一处的景色?请自选一处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五、拓展文本
1.创新设计:
假如你是阿里山风景区管委会的宣传部长,请根据阿里山的特点,为阿里山风景区设计一段广告词,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步骤:A、学生先举例说说所了解的广告词,领悟广告词的特点(简洁、形象、突出优点)。
B、例:山东蓬莱广告、蓝天六必治牙膏广告。
举例:这里有拔地参天的千年神木,这里有无边无际的万顷森林,这里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天堂!――优美如画的阿里山风景区等你来!
2.文中台湾人搞旅游的独特方式是什么,你怎样评价?如果我们左权地区要搞旅游开发,你准备怎样设计,请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注意:抓住左权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经济特征、文化氛围以及民风民俗等特点。)
明确:阿里山是由大片的原始森林所构成,毫无人为加工的痕迹,更无人为破坏现象,一切都是原生态的,体现了台湾人的生态意识,就连火车也是古式的,台湾人正是利用人们需要古典文化感受的心理,设置古典的礼仪风俗,成功地招徕游客,体现了台湾人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
3、体会神木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老师指导: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有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神木昂扬向上,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却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
4、作者把”情“寓于阿里山的风景中,引出”融情于景“的写法。这种”情“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
让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品读,并作简要分析。
(提示:(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
(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奏;
(3)、拟声美:运用拟声词等。)
例如:4段的比喻,6段的叠词,7段的比喻、拟人、排比
六、阿里山纪行赏析
1、构思精妙之美。
本文的谋篇布局是颇具匠心的,作者进行了仔细地修润,正如他自己在《我写〈阿里山纪行〉》中所讲”整个文章的毛胚出来了,然后便是细作琢磨、反复修改、润色。“”在篇章结构上,力图向精致化、精巧型的方向发展。“他的目标也的确实现了。
一首《高山青》风靡大陆各地。此歌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红线。开篇在宴席上轻轻的歌声里,不仅两岸学者的心融合在了一起,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然后主体部分围绕这一点精妙细绘,以游踪为线索,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完整地把整个阿里山的风景记录了下来,使得我们能窥见它的全貌,真正领略阿里山如画的美景。从进山时林海的幽深、森林小火车的古典神韵到进入深山之后的清澈的潭水、静谧的林区、通幽的曲径、无边的森林、壮观的神木……处处如画。最后一段,仍用《高山青》来终结,再次强调”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一线穿珠,妙不可言。以歌开头,用歌结束,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全文三大部分,清晰明了,又无故意划分之嫌疑,乍看不觉,读后方悟。
2、凤头豹尾之美。
这篇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不只是首尾呼应,而且各有千秋,恰合古人所讲之”凤头豹尾“说。
第一段就像百鸟之王凤凰的头--卓而不群。起笔平淡,由一次宴席中的一句话始,落到一首广为传唱、脍炙人口的歌上面,以悠扬的旋律开启下文。引用宛若天成,不着痕迹。最后一段就是豹尾--短促有力,有戛然而止之美,有回味无穷之韵。它由下山路上不知名的谁哼起的《高山青》的旋律看似无意地回应开头,同时又宕开一笔,写到没有看到”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使文章平添了几分情趣,波澜顿生。再回过头来归结全文”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的主旨,仅此一句,结束全文,留下无尽遐想。
3、过渡巧妙之美。
文章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按照游踪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依次写下来。但是他不仅避免了叫人生厌的流水帐式的写法,而且通过巧妙的过渡手法,在时间的推移里,让内容逐层深入,令结构摇曳生姿。
文中,第二段,”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是第一个推进文势的句子,由此作者开始了他的阿里山之旅。”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接着第二个推进文势的句子出现了。”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文章内容进一步加深,并且展开了下面的一系列美丽画卷。,直到神木出现。借助于它们,文章便呈现出层层推进之势,有一种多姿多彩的感觉。
4、点面结合之美。
阿里山是18座山的总称,光森林区就囊括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四带,其美景层出不穷。而作者是怎么展示一个完整的阿里山的呢?点面结合的写法功不可没。
有面--莽莽林海、浓稠云雾,幽深之极,有点--坐在小火车上进山的独特感受;有面--满眼森林,静谧的世界,禅的世界,有点--神木,阿里山的标志、灵魂-……作者在移步换景的描写了各个景点的特征后,把这些汇总起来,就出来了整个阿里山的特征:幽深、宁静、清凉、神奇,展示了祖国河山的无限美好。
语言典雅之美。
作者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这一点在文中有充分的体现。那典雅的语言之美真可谓”掷地作金石声“.
例如:”亭午时分“出自郦道元的《三峡》,”入云深出亦沾衣“出自唐诗张旭的《山中留客》,”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诸如此类的语句很多,他游刃有余地把自己的积淀发挥得淋漓尽致。
课后习题
作业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准备带领游客游览风景如画的阿里山,你该怎样向游客介绍游览的行程?请就此设计一篇导游词。”
(提示:注意语态和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