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背影》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背影》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1 17:1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要是了解一点中国现代文学的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八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一起来拜读这篇大作。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字词积累: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四、自主质疑:(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____1、人物、事件、地点。
____2、不能理解的词句。
____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____4、写背影的语句。
_五、整体感知课文
“背影”是作者父亲浦口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印象最深的一幅画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交流。
1、为什么父亲的“背影”会给作者留下最难忘的印象?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学生诵读课文
要求:感情诵读,在朗读中体会父子深情。
六、探究
以下问题留给学生思考:
1、找出文中能体现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的句、段。
2、找出文中能体现儿子理解父亲、怀念父亲的句、段。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补充。
体现父亲爱儿子的深情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家境惨淡,父亲强抑悲苦,给我以劝慰,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爱护。
②再三嘱咐,两次“踌躇”,决定亲自去送
③车站送行,悉心关照
两个“忙着”拣定座位,叮嘱再三
④穿铁道买橘
⑤离别时的惦念。
⑥父亲来信。
体现儿子对父子的理解,怀念之情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首尾的思念。
②“真是太聪明”的自嘲、自责、追悔。
③父亲买橘时,对父亲的细致观察、描写(外貌、动作)。
④三次流泪。
⑤描述父亲“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是对父亲的理解、讴歌。
七、赏析精彩片段
作品的直接描写背影的部分也就是整篇文章灵魂和核心心的所在在文章第6段
引导学生分析第6段。(望父买橘)
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
描写穿戴的作用:写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写肥胖:说明父亲走平路尚且困难,月台爬上爬下尤其困难
写动作:“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都极力勾绘出父亲行动艰难时的背影。
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家境衰落的颓状;正是这个“背影”,反映了父亲送子远行的困顿;也正是这个“背影”,激起了作者从未有过的感激、怜爱之情。
八、体味文章朴实的语言蕴含的
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用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无限深情,
1、“写父亲在送子上车的过程中,前后只说了四句话。我们应怎样来理解这四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呢?”并引导学生讨论。
明确:
(1)第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2)第二句话:“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既关照儿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要做的几乎都做了,要说的几乎都说了,但又忽然想到儿子路上口喝怎么办;“我买几个橘子去”,正是他想到这一点时自然地迅速地作出的决定。他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于是又象关照小孩那样,向儿子叮咛了一声:“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从这句话可看到这位慈父对于儿子的照顾是多么周到、多么细心!
(3)第三句话:“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分别在即,今后就是关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经常来信吧,好让老父减轻对你的刻骨思念!这一句话所表现的,就是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这样的真挚而深切的期待!
(4)第四句话:“进去吧,里边没人。”依依惜别,不胜留恋,多希望再看上儿子一眼呵!可是又想到“里边没人”而有东西,也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从这句话同样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2、作者在文中三次写了流泪,每次写法各有什么不同,各自在什么情况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三次流泪,都是在三个部分的最紧要时刻。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第二次流泪是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眼看父亲跨过铁道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上,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一次闪出“泪光”,应是别父两年多的现在,即执笔为文的时候,想象两年多前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九、真情体验:
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读者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诉我们要小心或努力读书,他们始终都是为我们着想、希望我们能做一个好人,将来能成为有用之人。所以我们要好好对待他们,不要辜负他们对我们殷切的期望。)
十、学以致用:
望父买橘这个场面父子情深意切,一定深深打动了你。如果你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背下来,将终生受益。注意一位自己敬佩的人的外貌、语言、行动,在笔记本中记下来。(也可写在作文本上,要求具有真情实感。)
十一、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荷塘月色》、《匆匆》等作品。
2、《学习与评价》
课后习题
1、课外阅读《荷塘月色》、《匆匆》等作品。
2、完成《学习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