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1 17:2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父母的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在回忆学习小说方法的基础上,解读这篇小说,理解“父母的心”的含义。
  了解川端康成“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的作品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细读小说内容,找出并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的字词句,联系小说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
  3、
情感态度:
  感受“父母的心”,体会拥有父母之爱的幸福感,并激发学生感恩父母之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曲折的情节和人物描写文字,感受父母对子女崇高的爱心。
  学会运用小说解读的方法理解小说内容。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小说解读方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母亲》,导入新课。
二、解读小说内容
学习准备:忆旧知
教师:李老师在学习《草》一文时,给大家介绍的小说学习的方法是——【带着学生一起回忆旧知】
第一,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第二,读情节,了解内容;第三,结合语境,分析人物形象;第四,联系人物形象与情节,理解小说主题。
(出示小说阅读方法:了解背景——读情节——析人物——解主题)
(出示)解读小说第一步:了解背景
教师组织一名学生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出示教师准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大阪,
两岁丧父
,3岁丧母,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岁时祖父亦亡,孤独忧郁伴其一生。1968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羽鹤》、《古都》等。
在川端康成的内心深处,一直特别渴望父母之爱。小说《父母的心》正是他这种内心渴望的产物。
(出示)解读小说第二步:读情节
教师:(出示)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内容,抓住情节中的要素(出示抓要素),简要复述小说情节。比比看——谁读得既快,抓的又准。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巡视五分钟,请学生简要复述情节。
明确:要素一:人物——贵妇人、贫夫妇
(板书:贫夫妇——贵妇人)
要素二: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贵夫人要求贫夫妇送一个孩子给她,贫夫妇犹豫之后答应了,送走了大儿子,接着又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然后有用女儿换回而儿子,最后又将女儿要回。贵夫人最终被他们感动,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最后,这一家六口又团聚了。
教师引导学生在横线上填空:(出示)
本文情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贫夫妇先后三次要回自己的儿女。用八个字来形容这个故事情节的特点就是一波三折,跌容起伏。
小说的情节是围绕人物展开的。中心人物可以说是小说的灵魂。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贫夫妇。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品评一下文中的中心人物描写
(出示)解读小说第三步:析人物
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抓关键词,细品味。
(出示)抓关键、细品味
教师:请大家快速寻找人物描写关键词,细细品味,然后将你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教师巡视,学生寻找、品味人物描写关键字词句,找到即举手发言。)
明确:先找出写贫夫妇描写文字,从中抓住关键词,品味“父母的心”。
【学生不一定把所有关键词都找出来,只要能够抓住一两个关键词,品味出贫夫妇这对父母的真实心理即可。文中第15段为重点语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联系情节探究贫夫妇的内心深处情与理的激烈斗争过程。】
第2段中外貌描写,关键词:“衣衫褴褛”“寒酸相”
“相当的破旧”,突出贫夫妇的寒酸,穷苦难度。
第4段中语言描写:表明贫夫妇明知自己家艰难处境,仍态度坚决地表明心态——绝不扔掉孩子。他们的爱子之心初次显露。
第6段中语言、神态描写,关键词“十分犹豫”“商量之后才能决定”。面对贵夫人优厚的条件,贫穷父亲的犹豫神情已经透露出他难舍亲子的心态。
第7段中神态描写,关键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表现了贫夫妇对大儿子难以割舍的爱意。
第9段中神态、与语言描写。由“无精打采”和“仔细地想了又想”可见贫穷的父亲面对送走儿子,得到优厚条件的现实,内心忍受了一夜的煎熬,其爱子之情的深厚可见。
第11段神态、语言描写,由“很不好意思”可见贫穷的母亲也为自己来回换儿女而深感歉疚。但是她还是来到贵夫人哪里要求换儿子。这与其后第12段中的“失魂落魄”一起见证了她爱子之深。同时又透露出这位母亲失去女儿后的心神不定,惊慌异常的心理,为下文要回女儿做好了铺垫。
第15段中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由“失声痛哭”“又哭”进一步表现了贫夫妇送走女儿后的痛哭心理。由“决不留恋孩子”
“总担心”“一夜难眠”“与其……还不如”可知这对贫夫妇的真实心声——在优厚的条件面前,他们也想理智地答应送走一个孩子,给孩子一个更优越的环境,但是情感上对女儿难以割舍的厚爱最终战胜了理智,使得他们宁愿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也不分开。
教师总结:无论是语言描写还是神态描写,动作描写,都能见证贫夫妇厚爱子女之心。
(在之前的板书“贫夫妇——贵妇人”的横线下板书:厚爱子女)
(出示)贫夫妇面对优越的条件,最终拒绝这份诱惑,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表现了他们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教师:文章还写到了另一类人——贵夫人(出示“贵妇人”)
(出示)原作节选:
有钱的妇人听了这番话,不由得跟着悲伤起来,禁不住落泪。“是我不对,老实说,我虽然没有孩子,你们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而且也羡慕你们。孩子还给你们,钱呢,就作为你们教给我懂得父母之心的酬谢吧,你就拿它作为在北海道干下去的资本。”
于是,那位父亲由于那位有钱的妇女帮忙,受雇于函馆的某公司,一家六口过上了好日子。
教师:读文章并结合原作内容,细细品味贵妇人的表现,感受她是怎样的形象?
小组讨论明确:贵夫人了解到贫夫妇的艰难处境就问贫夫妇能不能送一个孩子给她,还开出优厚的条件;当看到贫父母失魂落魄的样子,不高兴的她也同意了贫穷父母的要求;当得知贫夫妇要回女儿的真实理由时,贵妇人“不由得跟着悲伤起来,禁不住落泪”,并且对贫夫妇表示“完全理解”,甚至“羡慕”贫夫妇。由此可见,贵夫人对贫夫妇有同情心;她虽然没做过母亲,但是对贫夫妇的爱子之心同样理解。综合以上两点认识可知:贵妇人也有厚爱子女这一共同的人性。
(出示)解读小说第四步:解主题
教师:根据贫夫妇和贵妇人的共同性,总结: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总结:作者通过刻画贫夫妇和贵妇人这两类身世、境遇、经济状况完全不同的人,因父母厚爱子女之心而相互理解,充分地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板书:父母的心)
三、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
教师:有人说《父母的心》这篇小说体现了川端康成小说的风格“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前者,刚才我们已经深入探讨了,那么后者体现在哪里呢?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各组间巡视,视各组讨论情况或者引导学生读情节,关注读时的内心感受,或者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谈认识,然后请一两名学生发言。
讨论明确:
如:小说第四段中贫夫妇最初的决心——“……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抚养这四个孩子了。话虽这么说,但是绝不会把他们扔了……”,还有第15段中贫夫妇最后的决心——“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这两个“决心”,都令我们读者不禁为他们担心:一家人的确团聚了,但是他们一家能否度过艰难的岁月呢?他们会不会饿死在一起?读时,我们总觉得有一缕哀愁的情调,产生出一种淡淡的哀怨的力量。
如: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而又令人伤感的故事,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多好,可是家境又是那样的艰难,舍不得也要舍得,送出去却又牵肠挂肚,故事本身就会令人伤感,产生哀愁的情调。
如:川端康成自幼丧失父母,内心特别渴望父母的爱。我们可以想象,他在写作本文时,一定是把他自己的伤感、哀愁情调,融入那语言之中,让我们总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教师总结:古人云:“文如其人。”川端康成父母早逝,无法得到父母浓浓的关爱之心,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充分地融入了他对父母之爱的渴盼。那“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就形成了川端康成作品共同的风格。大家课后也可以选读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古都》,再次感受一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魅力。
四、链接生活体验
教师:川端康成很不幸,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爱,而我们是幸运的,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之爱的温暖。你能说说你所发现的父母对子女崇高的爱心吗?在感受这份浓浓的父母之爱时,你最想对自己的父母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教师视教学时间的多少选择学生发言。
【前问得发言多侧重于父母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体贴,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给予的启发和帮助等方面;后一问的发言多是要努力学习,让父母开心;或者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回报父母。】
五、教师寄语:
父母对我们子女的爱也许早已淹没在生活的琐屑里,也许早已令我们厌烦甚至不屑,然而当我们的心空变得漆黑一片时,这份爱总会如冬日的阳光一般温暖着我们冰冷的躯体,同时为我们照亮前程。因此,拥有这份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守护好自己的父母,并时时想着为他们带去爱的温暖。
课后习题
回家后将自己对父母最想说的一句话亲口告诉父母,并且给他们一个深深的拥抱。然后将父母和自己的表现形成文字书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