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5课《父母的心》优秀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5课《父母的心》优秀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1 20:16:1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父母的心》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感受浓浓的爱心下面笼罩着的淡淡的哀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珍惜亲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父母“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同学们,传说:上帝创造了人,但没有精力照顾好他们,所以给每个人创造了父母。于是有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永远在你的心灵最深处,你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他,这个地方,叫做“家”;而有这么一颗心,他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颗心,就是父母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父母的心》,让我们感受一下父母这颗伟大、博爱的心。
二、品读课文
1、初读课文:感受父母心
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然后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语言简明
(2)内容完整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读书非常投入,请大家把你的内容概括写在小纸条上。(出示学生作品)
依照这两个要求请大家对刚才同学的回答作出点评。(学生点评)
总结:由此,我们明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要说清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
的起因、经过、结果。老师是这么概括的(投影:本文讲了一对父母因贫穷想送孩子最终没送出去的故事)
2、再读课文:揣摩父母心
过渡语:同学们,刚才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我们或许会发现,文中的父母在送还是不送孩子这个问题上一直是处于犹豫和矛盾之中,那么,他们的情感世界产生了哪些波澜呢?现在啊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来体验一下父母内心的真实的感受吧。
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决定
表情
原因
当天傍晚
送走大儿子
眼含热泪
难割难舍
贫穷
第二天早上
送走二儿子
无精打采
接班人次序
第二天傍晚
送走三岁女儿
不好意思
和婆婆太像了
第三天上午
全部要回
痛苦
太小冷酷
过渡语:同学们填表很认真,请一位同学把结果给大家说一下。老师也对文章作了认真地阅读,我是这么填写的。
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可以感受到父母在送孩子的过程中是煞费苦心,颇费周折的,他们一直处于犹豫矛盾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内心有很多的考虑。那他们究竟考虑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到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请同学先指出地方,然后齐声朗读这些语段。
再次研读课文,根据文中几次换回孩子原因的有关语句,探究出“父母的心”的具体内涵。
学生活动:1.先自己认真阅读,然后思考“父母的心”的内涵。
2.四人小组讨论各自的观点。
父母的这颗心到底包含哪些内涵呢?,
老师明确:爱心、孝心、责任心
第11小节,
“今天早晨给你送来的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嗓子,都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这个理由表面上似乎很可笑,实质上却是孝顺父母的问题。而孝顺父母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日本有这样的谚语: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第15小节,从理性角度上看,把孩子送出去也是对孩子的爱,希望他以后能生活地比父母好。而从感情的角度,父母觉得自己太残忍。“可是,正因为她太小,所以总担心她是不是会这样那样啦,结果是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太冷酷无情。”这是一个父亲的肺腑之言,也是父母的爱心使得他们做出了要回小女儿的决定。
第11小节,“我就实话跟您说吧,我这心里呀,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样不好受,再说也对不起我们当家的。”写出了母亲对于当家的一种忠诚,对当家的高度负责一种的责任心,维护当家的利益。
第9小节,“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大儿子嘛,不论怎么穷吧,也是我们家的接班人哪,况且,把老大给别人按次序也不对,如果可能……”,体现了父亲对于整个家族的责任感。
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都明白了,父母在送孩子的问题上之所以犹豫彷徨,是因为他们的心里装着这么多东西。
同学们,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能立刻作出某种决定的时候,心情往往是比较轻松愉快的,而当我们犹豫不决难以作出决定的时候,内心往往是很沉重的、痛苦的,有时甚至受着情感的煎熬。文中的父母也是如此,他们内心深处正在经受着这样的煎熬,然而,他们却无怨无悔,因为他们对子女的爱是那么的真挚,那么执着。
在川端康成笔下,亲情是这么美好,这是为什么呢?这和他自身的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下面让我们共同了解川端康成的经历。
川端康成刚满2岁父亲即病故,3岁时母亲也离开人世,7岁时祖母病故,后来他被寄养在姨妈家,在他10岁时姐姐也因病死去,15岁时祖父又病逝。这接二连三的不幸遭遇使沦为孤儿的川端康成形成了所谓“孤儿的根性”。
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反映在作品中就有一种哀怨的情调和伤感的情绪。
3、三读课文,感恩父母心
过渡语: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说过:“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感恩节将至,江苏电视台“情感天下”栏目有幸邀请到这三位孩子,他们回忆了自己童年的经历,节目结束前,主持人请三位嘉宾各说一小段话,他们会说什么呢?请你以其中一个孩子的口吻写一段话。
学生写作
学生发言
师生讨论
总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都非常精彩,你们都能体会父母的这颗心,看来,平常你们的父母没白疼你们,你们都是父母的好孩子。
4、再读课文,评价父母心
过渡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告诫自己:遇事要理智点,不要感情用事。于是有人说:本文中父母的似乎没有理智地处理问题,而是用感情代替了理智,因为他们觉得把孩子送到富人家,孩子的生活就会好些,而留在自己家中,或许一辈子都将生活在贫困中,那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学生发言
师生评价
总结:老师曾经看过这么一篇报道:有一个叫黄留平的人,自幼流落到河南洛阳,等到他成家立业后,一直都有一个心愿,到常州来寻找双亲。他说:亲生父母啊,我和你们血脉相连,一生牵挂。无论当年你们是什么原因放我一条生路,我都不会怪你们,我只是想见见你们,你们在哪里啊?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知道亲人的爱不是靠生活条件的好坏来衡量的,亲情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弥补的,所谓“亲情无价”。
过渡语: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不年轻。有许多东西可以弥补,而许多东西无法弥补”所以趁着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多一份关心,尽一份孝心,也许只是粗茶一杯,也许只是淡饭一碗,但在爱的天平上他们是等值的。因为——孝心无价。
最后,我想改用艾青的诗句来结束这节课:“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父母爱得深沉!”希望同学们学会用感恩的心珍视亲情、珍爱你的父母!
同学们,将感恩进行到底吧,心动不如行动,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回家拟一条感恩父母短信。(音乐)
作业:拟一条感恩父母的短信送给他们。
课后小结
同学们,你学了这节课后,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习题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褴lǚ(  ) 吩咐(  ) chóu谢(  ) 无精打cǎi(  )
2、解释句子中的词语。
(1)您给的钱我们如数奉还,请把女儿还给我们吧。
如数奉还:
(2)财主夫人一听是女孩,有些不高兴,但是看见那位妈妈失魂落魄的样子,除了答应也没别的办法了。
失魂落魄:
3、本文作者 , (国别)小说家,获1968年 奖。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一篇小说,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B、本文情节上写得一波三折,文中共写了换人的四次理由,前三次是详写,最后一次是略写。
C、文中第一部分运用对比手法,勾勒了富人与穷人的不同形象,为下文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基础。
D、文章最后一部分写财主夫人听了穷夫妻的陈述,也跟着悲伤起来,说:“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这说明亲子之爱,是人类共同的感情。
5、请结合课文,揣摩这些话后的潜台词。
(1)“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
(2)“昨晚上仔细地想了又想……”
6、“父母的心”中的“心”有何含义和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因为文章中的父母从事件开始,心理就不断地变化着,对人物的描写都是围绕着他们的心理变化展开的。
B、文中用财主夫人的心与父母的以和对比,文章的中心也是通过这一点体现出来的,突出了父母的“心”是不慕钱财。
C、从这对父母的决定可以说明这颗心是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心。
D、“心”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眷爱之心,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是导线,串起了整个故事的情节,起画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