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1 20:1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感受其精妙之处。
4、结合作者的经历,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感受其精妙之处。
4、结合作者的经历,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1、“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李白)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
3、“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
二、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感受其精妙之处。
4、结合作者的经历,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境
三、自学指导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师生互动交流一
默读课文:
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
五、师生互动交流二
1、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指出每一部分的主要表达方式。
(一、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叙事)
二、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写景)
三、惋惜无人赏月。(抒情))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惋惜))
3、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4、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看它妙在何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5、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只要放宽心态,美景无处不在。
6、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人”的含义有哪几点?抒发了什么感情?
(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闲”字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情感: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7、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
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六、师生互动交流三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2、本文语言颇具情味,值得细细品味。
月色入户
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地走进门来与他作伴。运用拟人写法,自然生动有趣,衬托作者欣喜的心情。在作者笔下,那柔和的月色是那样的善解人意,惹人喜爱,正当作者孤寂无聊时,有意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欣然起行
(写作者的反应。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同见久违的朋友,欣然相迎。可以想象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寞的寒夜,依然来拜访他。)
念无与乐者
(写出作者在贬谪中寂寞寡欢,即使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和他来往;一同赏月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3、“寻张怀民”中的“寻”字能否改为“访”?为什么?
( 不能。“寻”与“访”不同,“寻”有一种急于找到的迫切感,用在文中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而“访”没有这层意思,所以不能。)
4、本文为作者贬官所作,此时心情本应沮丧,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称“闲人”。对作者的这种心态,你如何看待?
( 这种做法值得赞赏。因为人们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课后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课后习题
1、完成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阿里山纪行》完成《活力课堂》自学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