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地球的运动(共4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备课札记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有没有发现地球在运动呢?(同学有不同的回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或亲身感受到许多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更替;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国家举办时,我们需要后半夜起床看球;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夏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大,冬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小;冬寒、夏热、春秋温和等,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在后面的四节课中来认识这些现象产生的道理。 二、讲授新课 我们先请一名同学读教材提供的关于天体运动的阅读材料。 (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感想?(同学回答) 请同学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学习他勇敢的科学精神。 (布置自学内容)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的两段文字和地球公转的相关文字,看看能否自己填出下列表格内容,填完后请同学回答: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讨论)学生4人一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产生哪些现象? 两个组同学回答,其他各组补充,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投影展示填表内容(或由学生回答,老师将内容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填完后教师进行总结。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地轴太阳周期1天1年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现象产生时差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变化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哪些现象? (学生答:昼夜更替现象,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昼夜更替现象和时差。 二、讲授新课 (问)假设地球不运动,地球上有没有昼夜之分呢? 同学回答后老师讲解: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之一,太阳照射地球;之二,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问)你怎样理解教材相关文字中“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 (演示)用灯泡做光源,在黑暗的区域照射地球仪,并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及昼夜更替现象。 实际上,在演示过程中,以灯泡做光源的太阳不动,地球仪转动,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看到“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是太阳的视运动,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反应。 老师与学生一起画昼夜半球示意图: (演示)当北京由夜间进入早晨的时候,英国伦敦是什么时候?美国纽约是什么时候? (学生答:伦敦还是深夜,纽约进入晚上) (问)在同一时刻,北京的畅畅与纽约的姨妈打电话的问候语为什么不同? (学生答) 老师归纳过渡到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四人一组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请同学们准备好小地球仪(每组四个)、硬纸壳(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十字光源(自制)、短绳、刻度尺等工具。 二、讲授新课 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之一,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之二,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老师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公转情况,并在讲台桌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 请同学们在课桌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将自制的十字光源放在四个地球位置中间,观察太阳直射情况。 与老师一起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边讨论边填出表格中的内容。 地球公转示意图 填写下表:节气日
期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昼夜长短获得太阳光热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小组活动: 用硬纸壳做晨昏圈,套在地球仪上,用细绳量出不同纬度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并换算成时间:赤道(0度)、北纬40度、北极圈(北纬66.5度)。 将量算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归纳:由于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太阳知识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从而引起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使得地球上各地不同时间获得太阳光热不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和五带,下节课我们讨论。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在晴天的一天中,早晨、中午和傍晚三个时间相比,哪个时间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利害?为什么?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划分了五带。 二、讲授新课 (活动1)读课本的“地球上的五带”图,分组完成下列内容: 1.画出五带示意图,说出五带的名称? 2.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名称? 3.讨论五带中,哪个带占的面积最大?哪个带最小? 4.哪个温度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哪个温度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哪个温度带四季变化明显? 5.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温度带?还有一小部分位于哪个带? 6.说出各带的突出特点? 讨论后学生分组回答,老师补充相关内容。 (活动2)分组讨论(以北京为例): 1.北京1年中哪个月气温最高?哪个月气温最低?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各几个月? (气温最高7月,开始放暑假;气温最低1月,开始放寒假;每个季节3个月) 2.你知道24节气吗?7月应该是哪两个节气?1月是哪两个节气吗? (7月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3.北半球各季节各是哪三个月? (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教师小结)(反馈)完成课本提供的活动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二、地球的公转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方向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理意义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地球五带的划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