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2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1 20:5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案
【课标标准】
1、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重难点】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学习】
1、出现的社会原因:
(1)政治经济大变动,
活跃,受重用,提出本阶级或政治派别的主张。
(2)教育、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
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出现诸子百家。
2、代表人物及成果:
(1)学派与代表:道家学派的
和庄子;儒家学派的
、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
;法家学派的商鞅和
。(2)成果:各派互相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彼此
,形成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
3、历史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学:
(1)思想核心是
要待人宽容,即“
”。
(2)强调统治者
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恢复周礼,主张“
”。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儒家的代表:
(1)孟子:主张“
”,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
”的民本思想主张“
”,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主张“仁义”和“
”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
”,强调以礼乐使人向善。
(3)

吸取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来改造儒家思想,使其体系更加完整,更适合社会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创始人,认为“
”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主张“
”,
认为世界是“

(2)庄子:万物是相对的,主张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2、法家
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主张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君权,迎合建立
国家的需要。
重难点探究: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
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方案(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旧社会交替);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
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
古代民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比较
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
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本质
以君为本
人民当家作主
前提
封建君主专制
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
目的
维护君主制统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实现手段
与民恒产、轻徭薄赋
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依法治国
官民关系
君臣、主仆
公仆(民主官仆)
【互动探究】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墨子》
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湖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
【当堂检测】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
孔子的思想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2、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5、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6、思考百家争鸣中的思想观点在今天是否仍有借鉴的价值?举例加以说明。
【我的疑问】学完这一课,还有哪些问题?
答案
【互动探究】(1)“兼爱”“非攻”思想
(2)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不同点: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实行王道之治;韩非重视“刑”的作用,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实行霸道统治。
(3)①现代的“法治”是根据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及其他法律来治理国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不因领导人的更换而改变;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其实质是专制主义。
②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而韩非的“法治”显然不是为人民,完全是为了君主一人的利益。
③现代“法治”是否定任何特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则是君权专制下的“法治”,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
总之,韩非提倡的“法治”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缺乏现代“法治”的积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