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邹城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1 17:5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期中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积累运用(17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错的一组是


A、酝酿(yùn

窠巢(kē
)
应和(hè)
黄晕(yùn)
B、嘹亮(liáo

高邈(miǎo)
澄清(chéng)
贮蓄(xù)
C、棱镜(lèng)
吝啬(lìn)
莅临(lìn)
静谧(mì)
D、淅沥(lì

咄咄逼人(duō)
菜畦(qí

雪骤(zhòu)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朗润
恍然大悟
疲惫不堪
各得其所
B
捶打
花团锦簇
截然不同
喜出望外
C.烂漫
油然而生
淅淅沥沥
咄咄逼人
D.决别
美不甚收
自做主张
花枝招展
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C.很多人喜欢运动,但专家提醒,适量运动才能增加人体的免疫力,运动要讲究科学性。
D.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4.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是(
)(2分)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江苏扬州人,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散文家。
B.《济南的冬天》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主要作品有小说《四世同堂》、
《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
C.《观沧海》作者是曹操,东汉末年人,字孟德,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D.《天净沙.秋思》是元代马致远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5.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与“怪哉”
这个典故有关的人物是东方朔。
B.《二十四孝图》是一部宣扬封建孝道思想的著作。
C.出自《二十四孝图》的故事有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和哭竹生笋。
D.《父亲的病》一文的体裁是小说。
6.按要求默写古诗。(5分,每个1分)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天净沙.秋思》中表达思乡之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面对滔滔江水,慨叹时光飞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7.【传统文化】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2分)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1)上联:
,下朕:

(2)上联:
,下联:

二、古诗文阅读(1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回答问题。(3分)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
②平仲:银杏的别称。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8.本诗的体裁是___
_。(1分)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2分)
(二)(12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解释加点的词。(
)(2分)
A.太丘舍去
去:
B.尊君在不
不:
C.元方入门不顾
顾:
D.
去后乃至
乃: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
12、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2分)
对:
错:
13.从选材角度看,文章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_______例子,从表达方式看,文章侧重____________。(2分)
1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断两处)(2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14分)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5.第②句的“顶”为什么用得好?(2分)
16.第④句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1分)用文中的话解释“带水纹的花衣”:__________________。(1分)怎样理解“叫你希望看见更美的山的肌肤”?(2分)
17.这段文字描写景物的顺序是(  )(2分)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总分顺序
18.划分层次正确的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⑧④⑤/⑥
D.①②/⑧④⑤/⑥
19.第⑥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目。(14分)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20.请简要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21.第⑥自然段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2.第⑧自然段加点的“苦涩的东西”内涵丰富,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4分)
答:
23.请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中划线语句的深刻含义。(4分)
答:
四.写作
24.其实,生活就是这样,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很多感人的人和事,可能是你的父母,可能是你的老师,可能是你的同学,也可能是上文卖豆浆的小男孩,只要能触动你感动的神经,就请拿起笔来展示你内心的多彩世界吧。
请以“__________让我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2)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2016——2017年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检测






一、积累运用(17分)
1.
C
2.
D
3.
D
4.B
5.
D
(1---5题,每题2分,共10分)
6.(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5)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每题1分,共5分)
7.①和⑤,④和②(每副对联上下联填对1分,共2分)
二、古诗文阅读(15分)
8.
五言律诗(五律)(1分)
9.
围绕“独宿异乡的愁思(惆怅、失意);对故乡的依恋”回答出一点即(2分)
示例: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惆怅的悄绪),流露出对故乡的依恋。
10.
A:离开
B:通“否”,表疑问
C:回头看
D:才
11.

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 ”(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父亲在家吗 ”)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②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12.对:是非分明,能言善辩,维护父亲。错:对长辈没礼貌,别人认错了也不肯接受。
13.反面,描写。
14.





德/






/恣



15.准确写出小雪落在矮松上的样子
16.比喻、拟人/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希望看到更美的山色,表现出对春天的憧憬和希望
17.B
18.C
19.内容上:表达作者对济南薄雪覆盖下的山的赞美和喜爱。
结构上:总结本段,照应首句。(内容、结构各2分,共4分

20.(3分)点题,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卖豆浆的情况;引起下文,激发阅读兴趣。(每点1分)
21.(3分)对比,突出(强调)卖豆浆孩子生活的艰辛和他的坚强独立。
22.(4分)苦涩于卖豆浆孩子的辛苦忙碌;苦涩于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这表达了对卖豆浆孩子的同情;也表达了对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每点1分)
23.(4分)孩子卖豆浆的经历,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独立自强的品格(2分),培养了他对家庭、对生活的责任感(1分),这些为他将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1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