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热往哪里传 共三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 热往哪里传 共三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1-22 08:1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热往哪里传
教案
1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了解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往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的规律;
2.
通过对比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
3.
能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使用保温或加热工具材料。
2学情分析
《热往哪里传》是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内容,在本课学生将在学习了冷与热现象及温度计使用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热量传递的规律及不同材料物体对热量传递影响的知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将安排三课时,由浅入深系统地向学生展现热传递规律,并尝试让学生将其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以达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学目的。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实验操作经验上几乎如同白纸,正等待挥笔描绘,因而在实验教学上,应采取扶放结合的原则,逐步通过规范的实验让学生掌握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及建立良好的实验习惯。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知道热量能够传递,并且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往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2.
通过不同材料导热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3.
运用材料导热性能的差异,了解导热与保温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通过观察与实验,了解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往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直到
两者温度相等为止;
2.
通过实验及调查,了解到不同材料导热性能不同;
3.
能够根据材料导热性能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材料制作保温瓶。
4教学过程
通过实验了解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往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的规律;
4.1.2学时重点
知道热量能够传递,并且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往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4.1.3学时难点
通过观察与实验,了解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往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直到
两者温度相等为止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联系生活,创设情景
1.
情境导入:(出示几位小朋友等着要喝凉快下来的开水的场景图片)彬彬、妍妍、琪琪、波波几位小朋友刚刚运动回来,渴得不得了。但开水太热了,同学们想一想,你有什么方法能让开水凉快得快一些,好让他们早点喝上开水呢?
2.
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解决方法。
3.
提问:同学们提出了不少让开水尽快凉下来的方法,特别是将杯子放入冷水中,开水很快就能凉了下来。这么热的一杯开水变凉了,它的热量哪里去啦?
4.
学生发表看法,并阐明原因。
活动2【讲授】二、猜测假设,制定方案
1.
谈话:热水放入冷水中,热水和冷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
学生回答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3.
提问:为什么热水放入冷水中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4.
提问:如果我们要在实验室中重现这一场景,我们需要哪些器材,该怎么做?
5.
学生讨论,确定器材、方法、分工和实验计划。
活动3【活动】三、观察变化,寻找规律
1.
器材准备:烧杯、水槽各一个,冷水150毫升,热水100毫升,铁架台一个、温度计2支,棉线若干。
2.
根据烧杯、水槽位置,将温度计竖直绑在铁架台上,并调整好高度,使温度计玻璃泡能没入热水和冷水中。
3.
往水槽中倒入150毫升冷水,放置好在水槽上方的温度计。
4.
将烧杯放入水槽中,倒入100毫升热水,并将烧杯上方的温度计放入热水中。
5.
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每隔三分钟记录一次读数。
6.
整理实验数据,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图。
7.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讨论。
活动4【活动】四、交流拓展,巩固提升
1.
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相信同学们对为什么热水放入冷水中,热水温度会下降、冷水温度会上升这一现象,有了自己的想法。将你的发现与想法拿出来与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2.
学生上台展示实验数据、曲线图并交流想法。
3.
小结:从实验数据和温度变化曲线图,我们不难找到热水温度下降,冷水温度上升的原因——热量从温度高的热水中传到了温度低的冷水中,这种传递直到热水与冷水的温度基本相等时才结束。
4.
讨论拓展:(展示酒精灯加热的图片)如图所示,在加热水的过程中,酒精灯的火焰会使周围哪些物体变热,这一过程中热量是如何传递的?
5.
学生讨论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活动5【讲授】五、总结
1.
课堂总结:物体的热量是会发生变化的,热量会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的温度相等为止。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热除了会沿物体传导外,还有哪些方式?
2.
学生整理实验器材,下课。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通过对比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
4.2.2学时重点
通过不同材料导热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4.2.3学时难点
通过实验及调查,了解到不同材料导热性能不同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引发讨论
1.
情境导入:波波回到家中,发现妈妈煮了他爱喝的糖水,他迫不及待地拿起不锈钢碗舀了一碗。很快波波就被烫得哇哇大叫。妈妈又好气又好笑地说:叫你用不锈钢碗舀,用陶瓷的好歹不用那么烫啊。
2.
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热量是会沿着物体传递的,不过从刚才波波的遭遇看来,似乎不同的物体传导热量的能力不一样,有快慢之分。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不同物体传热速度快慢的看法。
3.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交流。
4.
谈话: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意或无意的发现了有些物体传热快,有些传热慢,如果老师这里提供木、铝、不锈钢这三种材料,你如何用杯子、绿豆、带三个缺口的卡纸、凡士林这些材料来比较一下木、铝、不锈钢的导热能力呢?
活动2【活动】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和步骤,教师加以引导。
2.
交流汇报方案,讨论方案的合理性。(教师从对比角度引导学生不断完善方案)
3.
整理并点评方案,归纳实验方法与步骤:
(1)将长度相同、粗细相近的木、铝、不锈钢条放入杯子中;
(2)分别在木、铝、不锈钢条上端上端涂抹等量凡士林,各放一颗大小相近的绿豆(此处应提醒学生注意绿豆距下端长度要相等);
(3)往杯子中倒满热水,并用带缺口的卡纸将杯口盖住(减少蒸气对的影响);
(4)观察绿豆掉落的情况并记录。
4.
根据实验现象及结果,讨论交流木、铝、不锈钢条导热情况。
5.
小结:不同的物体和材料导热性能不同,实验中,不锈钢导热能力较强,铝次之,木最差。
活动3【活动】三、拓展调查,活学活用
1.
谈话:说到导热,我们往往会想到厨房,毕竟厨房常要利用热来生饭做菜。既然常与热打交道,我们厨房的炊具是否会考虑到不同材料对导热的影响呢?让我们现在就走进厨房一探究竟吧。
2.
(出示厨房炊具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学生观察并讨论。
3.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炊具的不同部位使用不同材料的原因。
4.
小结:热量传递的规律早已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厨房的炊具在需要加热饭菜的部位使用容易导热的金属材料,而常要与身体接触或需要保温的部位则使用导热能力较差的塑料、陶瓷等材料,小厨具也蕴含着科学的大道理。
活动4【讲授】四、总结延伸
1.
不同材料和物体的导热能力是不一样的,因而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保温或导热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如果需要制作一个小保温瓶,应如何选择适合的保温及导热材料,下节课将相应的材料带来,我们尝试制作一个小保温瓶,并测试它的保温性能,看谁的做得最好。
2.
学生整理材料并下课。
4.3
第三学时
4.3.1教学目标
能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使用保温或加热工具材料
4.3.2学时重点
运用材料导热性能的差异,了解导热与保温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4.3.3学时难点
能够根据材料导热性能的差异,选择恰当的材料制作保温瓶
4.3.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话题导入
1.
谈话:(出示各种保温瓶的图片)为了在寒冷冬季喝上暖乎乎的热水,或炎炎夏日吃上凉爽的冰棍,我们往往要用到保温瓶。同学们知道保温瓶保温的秘密吗?
2.
学生讨论回答。
3.
谈话:也就是说,保温瓶是依靠使用导热效果较差的保温材料,延缓热量传递速度的方法来达到保温效果的。
4.
提问:上节课让大家回去查阅保温材料的资料,并准备材料用于制作小保温瓶,大家都准备了什么材料呢?
5.
学生展示材料。
6.
谈话:同学们都选择了充足的材料,不过这么材料的保温效果到底怎么样呢?让我们马上试一试吧。
活动2【活动】实验验证
1.
学生领取实验器材:有盖小玻璃瓶、大烧杯、温度计。
2.
在小玻璃瓶盖上钻一小孔,并插入温度计(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
把热水装满玻璃瓶,并将瓶盖盖上,调整温度计位置。
4.
把玻璃瓶放入烧杯中,用学生准备好的保温材料填充玻璃瓶与烧杯的间隙,注意松紧适中。
5.
10分钟后测量并记录水温。换另一种材料,重复步骤2-5。
6.
整理实验纪录,讨论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
活动3【活动】应用拓展
1.
谈话:随着社会发展,清洁能源的使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太阳能就是其中一中。不过以目前的技术,太阳光的利用效率并不算高。如果我们利用身边材料制作一个“太阳能炉”,利用哪些材料,通过哪些处理,可能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令较多的太阳热量传递到炊具上呢?
2.
展示“太阳能炉”的制作方法: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能否做出一个高效的“太阳能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