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滑县第六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滑县第六高级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2 08:0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滑县六中2015级高一限时练习
(范围:必修一第七单元)
使用时间
班级
姓名
考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下列图片中能够反映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
①派海军赴亚丁湾护航 ②出席APEC峰会
③上海合作组织
 ④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④
2.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前,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3、从国际关系及外交环境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最艰难和危险的是什么时期:
A.建国初期
B.50年代中后期
C.60年代末70年代初
D.80年代末
4、下列对不结盟运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20世纪60年代由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建立的国际政治集团
B.其目的是为了谋求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发展
C.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了制约作用
5、1954年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规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之间关系,并感到如果这些原则运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实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同年的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也同意以这些原则指导两国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以上材料反映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处理中国与印度、缅甸的关系
①有利于和平协商和解决彼此间存在的问题,维护地区和平
②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推动双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平等、和平地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范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1991年曾说:“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持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找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这表明:
A.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
B.苏东剧变后,“单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干涉他国制造舆论
D.美国凭借其实力充当资本主义的保护神.
7、邓小平在
1984

5
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其含义是
A
中国不支持美国,也不支持苏联
B
中国不支持苏联,也无需苏联支持
C
中、美、苏要友好平等
D
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8、1971
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官方交流   B.高层互访   C.以民促官   D.经贸引路
9、在2006年底于北京召开的中日共同研究历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两国学者对中日两千多年的交往史,对近代发生的不幸历史以及战后半个多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共同研究。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中日关系发展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中日关系历经了由古代的友好交往到敌对战争的转变
②近代中国遭受的日本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都是其推行既定方针的结果
③二战后日本追随美国,中日关系处于冷战对峙时期
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彻底消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对于旧条约同时又规定“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表明新中国
A.坚决废除所有旧约
B.对帝国主义妥协
C.对旧约既有废除权利,又注意灵活处理
D.只保留社会主义国家特权
11,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绝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他认为当时中国
A.与美关系全面缓和
B.开始放弃一边倒方针
C.急于改善中美关系
D.国际地位在逐步提高
12.20世纪70年代,日本民间兴起“熊猫热”“茅台热”“京剧热”“杂技热”“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逐渐成为日本对华舆论的主流。据此可知
(  )
A.中日经济交往升温促进了文化交流
B.中日邦交正常化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C.经济文化交流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创造了条件D.中国改革开放扩大了国际影响
13.“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B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C.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4.正如周恩来所说,“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这是为了“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否则就会留下他们活动的余地”。与此直接相关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5.1955年4月,毛泽东主席曾撰文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下列相关认识中,正确的是(  )
A.此后,美国很快就派基辛格秘密访华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定的
C.毛泽东主席的话标志着中国要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毛泽东主席见证了中美建交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16题18分,17题22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
材料三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外交工作方面先后采取了哪些基本方针?(6分)
(2)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6分)
(3)综合分析上述材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和作用。(6分)
17.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的延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维钧(顾维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卓越的外交家之一)的滔滔雄辩,在巴黎和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然而,中国的命运又岂是一个外交官的雄辩所能改变得了的?五强控制的和会最终决定由日本获取德国在山东享有的权益……
材料二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三 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1)材料一中为什么顾维钧的“滔滔雄辩”依然改变不了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命运”?(2分)
(2)“毒蝎”是美国对新中国的蔑称,这种称呼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在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新中国采取的相应外交方针是什么?(6分)
(3)结合材料二、三指出美国对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4)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4分)
(5)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
必修1历史第七单元限时练答案
1-15
DBCAB
ADCDC
CBCDB
16.答案:(1)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提出的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和协议的达成;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有本质的不同;体现了原则上的坚定性和方针上的灵活性。作用: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外交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17.答案:(1)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族不独立,没有外交地位。
(2)时代特征:冷战;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方针:一边倒。
(3)转变:由仇视到友善。原因: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4)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
(5)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实力的变化;国内形势的变化(社会主义建设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