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蝈蝈与蛐蛐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郴州市第八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蝈蝈与蛐蛐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2 14:2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蝈蝈与蛐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了解田园诗的一般特点。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诗的主题,品味诗的语言。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情趣。
学习重点:学习目标二。
学习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学法与使用说明:
1、课前收集有关蝈蝈、蛐蛐及诗人的资料。
2、用红色笔画出知识链接中的重要信息并记忆。
3、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弄不清楚的字、词注音或释义,并把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示出来。
4、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注意书写规范。(标★的题,A、B层同学必做,C层同学鼓励做。)
知识链接: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格调恬静悠然。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陶渊明。古希腊诗人维吉尔的一些诗作也被视为欧洲田园诗的代表作。
约翰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生活贫困,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著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影响。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
新课导学:
一、预习检测:
1、回忆你曾学过的田园诗,说说它们的一般特点。
2、自读课文,读懂大意,想象画面,注意重音、停顿和语气。
①下面加点的字你会读吗?请注音,并多读几遍。
蝈蝈(

昏晕(

栖(
)息
草茸茸(

沉浸(

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A、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B、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C、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D、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E、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③理解大意:
A、《蝈蝈与蛐蛐》借助___________等意象,表现出了大自然的____________特点。
B、《夜》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表现出了夜的______________特点。
3、读着这样优美的诗,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蝈蝈与蛐蛐》
(1)找出此诗的主旨句。
(2)“大地的诗歌”是什么意思?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结构、选材及写法等方面去思考)
2、《夜》
(1)《夜》从哪些角度写出了夜的静谧、美丽?这首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及思想感情?
(2)在这首诗中,先后数次写到夜的静谧和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吗?有何作用?
三、精读课文,品析鉴赏。
赏赏你最喜欢的画面,品品你最喜欢的语言。
★四、比较阅读,把握异同。
《蝈蝈与蛐蛐》和《夜》都是田园诗,但又各有特点。请比较两首诗在内容、写法、感情意蕴等方面的异同。
五、拓展延伸
1、叶赛宁的《夜》与郭沫若的《静夜》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2、从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
(1)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为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2)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六、总结反刍。
七、当堂检测:
按要求填空:
1、“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的_______,烘托了______________。
2、能渲染“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彩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冬日_________的景象和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