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与创作背景,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反复吟诵,在吟诵中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和语言美。
3、体悟诗人经历人生苦难后对人生和自由的感受,养成不颓废、奋发向上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学习难点: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学法与使用说明:
1、课前收集作者及朦胧诗的有关资料。2、用红色笔勾画知识链接中的重要信息并记忆。
3、诵读课文。要求:一、借助工具书,读通读顺课文,标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二、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想象、品味、感悟,感受课文之美,可适当做上标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4、认真完成导学案,书写要规范。
知识链接:
朦胧诗:是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写作背景:《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星星变奏曲》,寄托自己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自身的苦闷与迷茫。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新课导学:
一、预习检测
1、搜集有关作者信息,把你认为重要的整理在下面。
2、写出两句你搜集到的有关星星的诗句。
3、初读课文(有条件的同学可听录音范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然后用下面的的句式说说你读(听)后的感受。
这是一首___________的诗。
4、再读课文,画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意象,是指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并说说这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
第一小节出现的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营造出了一个___________的世界。
第二小节出现的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营造出了一个___________的世界。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诗中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2、找出两节诗在语言、句式和内容等方面的异同,说说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3、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①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鸟落满枝头”与“星星罗曼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③“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三、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之美。要紧密结合课文说出理由、依据,可以从词语、修辞、写作手法、结构、意境和情感等方面欣赏文章的美。并尝试用示例这样的句式说话。示例:
(1)课文美,美在结构的基本对称,两节诗的外观构造几乎相同,这种整齐优美的结构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诗的氛围,增强了诗的内驱力,让人在美的享受中使心灵受到触动。
(2)课文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一)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二)
诗中之象,即作者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这些是诗的根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形象来说活,请分析《帆》的意象。
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 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1、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意象是A
、
的
的帆。
B
、
的大海,
海风,
浪。
C
、
碧流,
阳光,
异地。
(2)意象组合构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
、
、
。
2.诗之魂,诗人无论怎样塑造人、物、景,都绝不单单是人、物、景,诗的意象是为诗魂服务的,诗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感情等。
(1)请找出《帆》这首诗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
(2)从这些话中你觉得作者塑造的“帆”象征什么 三幅画面象征什么
3.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且不少于40个字。
高山
溪流
大海
(1)描绘一种情景。
(2)表达一种感悟。
五、总结反刍(口述)
1、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2、你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六、当堂检测
1、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________________,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寄托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
2、仔细品味这首朦胧诗,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请谈谈你的体验。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中“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两种情境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