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4-22 15:27:24

内容文字预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质疑,及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通过自主学习及质疑解疑的过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吗?
(学生回忆展示含有“月”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花间独酌》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苏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李白的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著有《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2、唐宋八大家:柳宗元、韩愈、曾巩、欧阳修、苏洵、苏轼、苏澈、王安石21cnjy.com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唐朝的韩愈、柳宗元。
2、作者及作品记: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均居于“唐宋八大家”中。他在宋词中有特殊贡献,开创豪放一派,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宋词中的不朽作品。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诗《题西林壁》中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名句。 21·cn·jy·com
3、写作背景介绍:
(1)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www.21-cn-jy.com
(2)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4、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2-1-c-n-j-y
三、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初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遂(suì)至 未 寝(qǐn)
解( jiě )衣 松柏(bǎi)
相与( yǔ ) 交横( héng )
藻(zǎo)荇(xìng)
2、听录音,注意断句
3、模仿录音,自读课文。
4、指读,可以指2-3名同学朗读,要求独处情感。
5、齐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1、自读一句,小组合作,解释下列字词
解:解开,脱下。.欲:想。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
2、小组派代表翻译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齐读第二句,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字词
念:想 乐:名词动用,游乐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遂:连词,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2)小组合作翻译第二句,参考译文:
2、指译第二句
(三)学习课文第三句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小组合作:
(1)解释下列字词
亦:副词,也。 寝:睡觉。 相与:一同,共同。 于:介词,在
(2)并翻译本段
2、指译本段
(四)学习课文第四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小组合作:
(1)解释下列字词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错纵横 盖:表示推测,原来是
(2)并翻译本段
2、指译本段
(五)学习课文第五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小组合作:
(1)解释下列字词
何:疑问代词,哪 但:古义:连词,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
闲人:古义:悠闲自在的人今义:无所事事的人 耳:罢了
(2)并翻译本段
(六)齐读课文与译文
五、整体感知
1、走进文本,根据课文完成下表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承天寺 我(苏轼)、张怀民 夜游承天寺
2、根据课文内容,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用文中词语)
明确: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起行——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步(中庭)(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1教育网
六、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明确: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词句描写的对象是 ,“藻、荇”是指 ,此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2·1·c·n·j·y
(2)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这份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皎洁、清澈透明、优美
师小结:
此句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一个澄澈透明、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1·世纪*教育网
3、作者抒发的感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通读文章,在文中找出哪些内容体现“闲”?
明确:
一入夜即解衣欲睡;
二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闲
三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四欣赏月下美景。
(2)感概中“闲人”的含义有哪几层?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闲”的真正含义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明确:
闲人: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4、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 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
“闲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5、与课后习题二相结合,探讨“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学生小组讨论、展示后教师小结)
明确: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七、课堂小结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www-2-1-cnjy-com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特点:空灵、皎洁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乐观
变现出作者:潇洒、达观
八、当堂检测
(一)解释画线的字词: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乐者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解释多义词
欣然起行 所以然者何
(三)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九、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用自己的话改写本文(200字)
写作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
(2)准确的修辞手法;
(3)适当的联想与想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0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古代诗词中含有“月”的诗句: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非在青云端。
导入新课: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他是怎样描绘月下美景的?
导入新课:
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著有《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欧阳修,唐朝的韩愈、柳宗元。
作者作品:
他在宋词中有特殊贡献,开创豪放一派,他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是宋词中的不朽作品。他的散文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诗《题西林壁》中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名句。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曾筑亭于住院所之旁,在那里可以纵览江山的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词赠他,词中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名句。苏轼之弟苏辙也为他写了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说张怀民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他心地坦然,不把迁谪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的自制力和性格倔强的人。
承 天 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遂( )至 未 寝( )
解( )衣 松柏( )
相与( ) 交横( )
藻( )荇( )
suì
qǐn
jiě
bǎi

héng
zǎo
xìng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读课文, 读准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重点字词:
1.解:解开,脱下。2.欲:想。3.户:门。
4.欣然:高兴的样子。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脱衣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我(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再读课文,弄清文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重点字词:
5.念:想。
6.乐:名词动用,游乐。
7.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8.遂:连词,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译文:
想到没有和我一同游览作乐的人,
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重点字词:
11.亦:副词,也。
12.寝:睡觉。
13.相与:一同,共同。
14.于:介词,在。
译文: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重点字词:
15.空明:清澈透明。
16.交横:交错纵横。
17.盖:表示推测,原来是。
译文: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重点字词:
18.何:疑问代词,哪。
19.但:古义:连词,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
20.闲人:古义:悠闲自在的人今义:无所事事的人。
21.耳:罢了。
译文: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人这样的“闲人”(清闲的人)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这样的美景,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走进文本,根据课文完成下表。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承天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我(苏轼)、张怀民
夜游承天寺
根据课文内容,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
(用文中词语)
欲睡→
起行→
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绘景→
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起行——
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
——步(中庭)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明确: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合作探究: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完成下列题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词句描写的对象是 ,“藻、荇”是指 ,此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
月光
竹柏影
比喻
(2)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这份月夜图有什么特点?仔细赏析完成下表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
竹柏: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清澈
透明、优美
本句赏析:
此句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一个澄澈透明、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作者抒发的感慨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一入夜即解衣欲睡;
二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三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四欣赏月下美景。

(2)感概中“闲人”的含义有哪几层?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闲”的真正含义
(通读课文,结合创作背景,小组合作探究)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感概中“闲人”的含义有哪几层?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闲”的真正含义
“闲人”: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4、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闲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这句话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与课后系统二相结合,小组讨论)
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5、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总结: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空灵、皎洁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乐观
潇洒、达观
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课堂检测
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用自己的话改写本文(200字)
写作要点:
(1)恰当的修饰语;
(2)准确的修辞手法;
(3)适当的联想与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