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建议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复习建议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8-03-27 19: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明确考试要求
掌握解题技能
——语文中考复习建议
一、考试内容及要求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
1.正确认读汉字。
2.正确使用汉字。
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4.辨析和修改常见的语病。
5.根据表达需要正确运用句式。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7.语言准确、连贯、得体。
8.正确运用修辞方法。
9.识记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10.正确默写名句名篇(《课程标准》附录中的优秀诗文背诵篇目)。
(二)现代文阅读
1.理解重要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3.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分析文章主要的写作方法。
6.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
(三)古诗文阅读
1.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思。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4.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
(四)写作
1.文章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2.文章结构完整,顺序合理,条理清楚。
3.恰当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语言通顺、连贯、得体、生动。
5.力求创新。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有创意的表达。
试卷结构
分语文知识及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四部分。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现代文阅读30分,古诗文阅读20分,写作40分,共120分。 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结合,选择题约占25分,非选择题约占95分。二、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基础知识不实
别字辨识:
正经危坐(襟) 忍劳忍怨(任) 锋芒必露(毕)
娇艳(骄) 鸦雀无声(哑) 不言而语(喻)
标点使用:
◎西湖之美在于精致而大气,她宛如江南女子尽显柔美情怀;又像热血男儿
袒露宽阔胸怀。
(分号用于较大停顿的并列复句中)
◎有一条溪流静静流淌,将它的谐趣、灵性、真情奉送给大地,也奉献给人们。
(顿号与逗号的使用)
◎我们应当选取那些有益于我们思想、启迪我们智慧的书籍来读。笛卡尔说: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顿号、句号的使用,引号与点号搭配使用) ◎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只从一个方向考虑问题,路子越走越窄。
换个角度想一想,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表述一个完整意思,句中用分号或逗号)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问题在于,有了“过”,是任其自由发
展,还是从“过”中吸取教训,变“过”为前进的动力。
(句首完整引用,问号在引号内)
◎今天,无偿献血成为杭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武林门献血点,3名三、
四十岁的公安干警分别献出200毫升献血。
(非并列词语或短语间不应用顿号)
语病修改:
①由国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等单位首次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征文大赛于今年5月全面启动。(重复
累赘)②举办全国青少年征文大赛是为了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语言文字应用。(成
分残缺)③本届大赛的获奖名单将于今年8月下旬正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
颁奖仪式上公布。(语序不当)●语境分析意识不强
成语运用
◎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都很鲜明。
◎经过大家一番苦心孤诣的开导,他终于明白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草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回到故乡,见到亲人,在外漂泊多年的他终于忍俊不禁,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句子连贯:
在天上的高处,可以看到巨大的天然湖。①,使湖光天影山色融为晶莹的一
体。在这秀美的湖上,惟一活动的就是天鹅,②。大地慷慨地赐予人类这宁静的自
然环境。
A.①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
②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衬托了湖面的幽静
B.①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
②湖水的明净衬托了天鹅的洁白,湖面的幽静衬托了天鹅的叫声
C.①四周的雪峰和高空的白云被明净如镜、清澈见底的湖水清晰地倒映出来
②湖水的明净衬托了天鹅的洁白,湖面的幽静衬托了天鹅的叫声
D.①四周的雪峰和高空的白云被明净如镜、清澈见底的湖水清晰地倒映出来
②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衬托了湖面的幽静 中秋之夜,一轮皓月已经爬到中天了,__,__。__;风来了,楼房
和山峰在水中摇曳着,显得朦胧而又神秘。
①蓝蓝的夜空映衬着圆圆的月亮
②高高地悬挂在蓝蓝的夜空中
③向大地散射出银色的光华
④银色的光华散射在大地上
⑤千岛湖碧绿的水里倒映着两岸的山峰和楼房
⑥千岛湖两岸的楼房和山峰倒映在碧绿的水里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单句组合成复句:
①挫折和失败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
②挫折和失败会给人带来痛苦。
③可以说,挫折和失败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①②句转折关系;①③句因果关系)
虚词理解:
A.于是两眼为赘所缒 山峦为晴雪所洗
B.而瘤赘应手而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即于脑后下针寸许 信义著于四海
D.则以缣物奉焉 扶苏以数谏故
(根据句意推究词意)
句子翻译:
①恻然久之,乃曰:“吾能为也。”
②吾盖急病行志耳,非鬻技者也。
(根据文意推断句意)●整体阅读意识薄弱
◎文章引用了一艘英国军舰遇风浪沉没的实例,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不久,一艘英国军舰在离海岸不远的地方遇到风暴而沉没。调查人员查
出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原来这艘军舰在结构计算上有差错,而发生差错的原因
竟是设计时所使用的对数表有印刷错误。
克尼格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赶忙翻出自己使用的对数表,发现计算时
正是使用了有印刷错误的对数表。他立刻按照正确的对数表再计算了一遍,发
现马拉尔奇测算出的角度是正确的,1′也不差!
这一结果轰动了科学界,人们惊叹于蜜蜂高超的建筑技巧。这种六角柱状
体的蜂窝,不仅消耗材料少,而且容量大,坚固结实。蜜蜂真是自然界最高明
的“建筑师”啊!
命题意图 写法切入——中心理解
解题思路 分析题意:引例的作用
搜集信息:确定阅读区间,筛选重点语句
分析关系:联系中心,辨析主次
语言表述:揭示说明中心 ◎ 狄梁公救治病儿这件事,表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回答。
狄梁公性闲医药,尤妙针术。显庆中,应制入关,路由华州,阛阓之北,稠
人广众,聚观如堵。
狄梁公引辔遥望,有巨牌大字云:能疗此儿 ,酬绢千匹。即就观之,有富室
儿,年可十四五,卧牌下。鼻端生赘,大如拳石,根蒂缀鼻。或触之,酸痛刺
骨。于是两眼为赘所缒,目晴翻白,痛楚危急,顷刻将绝。恻然久之,乃曰:“吾
能为也。”其父母洎亲属,叩颡祈请,即辇千绢置于坐侧。公因令扶起,即于脑
后下针寸许,乃询病者曰:“针气已达病处乎?”病人颔之。公遽抽针,而瘤赘应
手而落,双目登亦如初,曾无病痛。
其父母亲眷且泣且拜,则以缣物奉焉。公笑曰:“吾哀尔子命之危逼,吾盖
急病行志耳,非鬻技者也。”不顾而去焉。
(关爱他人 心地善良 不计名利)

审察题目,明确要求—— 阅读全文,筛选信息—— 分析提炼,形成答案
●文学鉴赏能力低下
◎本文有关古井的描写极为细腻、生动、传神。请从下列例子中选择两例进行具
体赏析。
(1)清暗的水面上,映着一小圈天,人趴在井沿往下看时,那一小圈天就映
着人的头脸。苔藓下的水珠积聚到足够大滴,便长长的一挂“滴答”下
去,水面就漾起小涟漪,那一小圈天便皱乱起来,人的头脸也一下子碎
裂变形,一会儿,水面平静了,头脸又完整地重现。
(2)突然觉得手心传来一丝钝疼,我要挣开手,手心仿佛被井沿吸住一样,
好容易才脱开,合手搓揉多次,才回暖起来。
(3)有时有妇女弯腰俯身井沿吊起水,擎起吊桶,后退一步,高高远远地把
吊桶里的水向石盆倾去,水泻成一弯弧线,几吊桶后,石盆里的水渐满
并溅起水花。然后她就站在石盆边洗衣。
(1)用倒映天空,映照人脸,滴水起涟漪复又平静,天空人脸由模糊而清
晰,写出井水的清澈和灵动。
(2)用手觉钝痛、被粘吸、经搓揉才回暖,写出古井的阴凉。
(3)用“吊”“擎”“退”“倾”等动词和水泻呈弧线,描绘妇女汲水洗涤的优美姿
态。写出了古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鉴赏程序: 描写什么(对象) 怎样描写(语言) 描写效果(特征)
鉴赏文段:语言材料 作出分析 得出结论◎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一、二句中,诗人用“碧玉”“绿丝绦”写出了早春杨柳的哪些特征?
(嫩绿 柔美)
鉴赏角度:意象(特征)
鉴赏方法:描写对象 理解词语 用词表述
(2)“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你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把春风比作神奇的剪刀,将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描绘出来了,突出
了春风给大地万物带来了活力)
鉴赏角度:名句(效果)
鉴赏方法:表达手法及其作用;在整首诗中的意义●语言转述能力欠缺
◎最后一段,连用九个问句,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分条简要回答。
我常常想起故乡的那两口古井。它们滋养了全村的人。我一定要回去看看
这两口古井。古井的井沿还是那样冰凉?井壁卵石上还包着厚厚的碧绿的苔
藓?还滴答着晶亮的水滴?井里的一小圈天水还能映照人的头脸?还有在石盆
边洗衣的妇女和在石盆里戏水的稚童?还有,一定得去看看井沿上的阴文,古
井是何年所凿?村人已在这两口古井中汲过多少年水?我还能看到这两口古
井?那时,古井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表达对古井的深切怀念(1—7问),表达对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忧虑(第8
问),引发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索(第9问)。

试题特点:分析词句的含义作用、分析文章的写法作用和文章的思想内容,需要
用自己的话形成答案。

答题特点:筛选信息——深入分析——提炼归纳—— 恰当表述
三、语文复习的基本策略
1.语文知识及运用
●落实基础
课文生字认读 标点基本用法
●注重积累
错别字修改 名句名篇默写 文学常识识记
●强化语境
词语选用 成语运用 语言连贯 语言得体
●突出运用
关联词填空修改 语病修改 仿写句子 改写句子 修辞运用2.现代文阅读
●明确阅读要求
理解词句含义 分析结构层次 归纳内容要点
分析写法作用 概括中心思想 赏析文学作品
●掌握解题技能
两种意识:原文意识——注重原文阅读,追求答案依据
整体意识——拓展阅读视野,着眼整体把握
四种能力:审题能力——问题指向、阅读范围、答题要求
筛选能力——信息的真伪、信息的主次、信息的关系
提炼能力——个别到一般、局部到整体、形象到抽象
表述能力——要点完备、语言简括 
示例(一):注重审题
第3段中的“悲天悯人的镜头”具体指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在一个小水湾旁边,我竟捕捉到了一只孤独的藏羚羊。
与辽阔的空间相比,它显得过于渺小了,因而格外令人怜悯。我被这种
情绪感染着,觉得藏羚羊肯定通人性。对于像我这样远道而来的摄影人,的
确是抓到了一个悲天悯人的镜头。随着长焦镜头的缓缓调动,我与藏羚羊一
寸寸地挨近了。我能够看到它身上不易分辨的毛色中掺揉的杂色,还有它那
娇媚的充盈着生动气息的唇线。它的腿很修长,身体的流畅轮廓在高原的光
照下显得温情脉脉。
当我定格在它的眼睛上时,我被震动了。它的眼神里怎么飘泻出一串惊恐
的光斑,带动着全身微微颤栗?还未等我读懂它的惊惧来自何处,这只令人
垂怜的小生灵竟然掉头狂奔。
藏羚羊那种在作者镜头前惊恐万状、全身颤栗而使作者内心震动的情景。
(精细审题,理解含义;全面筛选,仔细辨析)示例(二):科学提练
文中说,“仔细看,是两个月亮抬着父亲,一闪一闪地在地上行走。”
这句话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井绳》)
月亮抬着父亲——相随相伴——和谐交融
月亮——天地精神 父亲——人类
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月夜挑水时月亮与他相随相伴的情景,表现人与天地精神的和谐交融。
(提炼:来自文本,揭示内涵 表述:意思完整,语言简括)
●突出阅读难点
主干性阅读题——阅读视幅大,内容要点多,表述要求高
●克服学习弱点
提炼能力 表述能力
(追求过程 归纳方法 讲究规范 评议修改)
示例(三):正确筛选
根据文意,给“蜂窝结构”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
18世纪初,一个名叫马拉尔奇的法国人,精确测算了蜜蜂蜂窝的大小。他
发现,构成每个蜂窝底的三个菱形面的角度大小是一样的:锐角为70o32′,钝角
为109o28′。马拉尔奇把测算的数据公布于世。
后来,物理学家列奥廖拉看到了这些数据。他对这个固定角度很感兴趣,于
是请大数学家克尼格帮忙计算:在建筑上,要用多大角度的菱形面组成六角形蜂
窝结构时,用料最省,而得到的容量却最大。
……
克尼格立刻按照正确的对数表再计算了一遍,发现马拉尔奇测算出的角度是
正确的,1′也不差!
这一结果轰动了科学界,人们惊叹于蜜蜂高超的建筑技巧。这种六角柱状体
的蜂窝,不仅消耗材料少,而且容量大,坚固结实。蜜蜂真是自然界最高明的“建
筑师”啊!
审题:指向——蜂窝结构的特点 表述——运用下定义的形式
筛选:蜂窝结构的本质特征 非蜂窝结构的功能
表述:蜂窝结构是……(本质特征)的××××(大概念)
答案:蜂窝结构是底面都是由锐角为70o32′、钝角为109o28′的三个菱形面
的六角柱状体。 3.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复习内容
着眼教材 适当拓展
●复习要求
文言词语:整理归类 强化积累
分析语境 提炼规律
文言句子:落实重点 力求直译
调整补充 力求通畅
文章内容:整体把握 细读深思
转换语言 表述简括◆古诗鉴赏
●鉴赏角度
第一层面:理解诗意
第二层面:赏析形象、语言、情感、表达技巧(某一角度)
●范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⑴⑵两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诗中“故人”“烟花”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考查要点:理解词意
解题思路:结合诗意理解词意:写人——老朋友 写景—— 烟雾繁花
⑵诗的最后两句写景寓情,请简要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考查要点:赏析作者思想情感
解题思路:景物特征——描写角度——表达情感
寄寓了作者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以及对扬州对朋友的向往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题。
移家别湖上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搬家时。湖上亭是他平日最喜爱的地方。
(1)这首诗的用字非常有情味。请指出“柳条藤蔓系离情”中“系”的表达作用。
考查要点:炼字(字词的表达作用)
解题思路:审题意(情味)——析诗句(柳条藤蔓:缠绵的意象)——拟答案
(抒写出不忍离去的深情)
(2)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联系三、四两句简析其
艺术效果。
考查要点:表达技巧——拟人写法的效果
答题要点:解说诗句——由物及人——揭示情感
亭边枝头的黄莺,相处久了,非常熟识,也别情依依,鸣声频频。它像诗
人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借此强烈抒发诗人对故居的无限深情。4.写作复习
●重点:训练立意(把文章写深刻)
纵向推进 横向比较 逆向思考
充实内容(把文章写具体)
细节刻画 环境渲染 材料补叙
锤练语言(把文章写生动)
增换词语 运用修辞 变动句式
方法: 分析试题(最佳角度)
论证标题(化大为小)
选取材料(以小见大)
评析修改(增补改写)四、提高复习教学效率的建议
1.材料有效
材料:例题分析 训练资料
有效:针对性 科学性 系统性
2.指导有效
◆多用归纳法,少用演绎法
◆多练后评析,少练前提示
◆ 多感性领悟,少理性概括
3.活动有效
●训练要书面 ●要求要明确
●反馈要及时 ●答案要优化关于《初中语文教学基本要求说明》的说明
一、编写意图
1.弥补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要求过于抽象
2 .帮助教师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
3 .提出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教学实施的方法
二、编写体例
1.教学要求
根据单元教学内容,从基础知识、语言运用、阅读能力、综合学习、写作等方面提出教学基本要求,用分条的形式表述。
2.教学提要
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对课文内容及教学要点作出精要分析;二是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包括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3.教学范例
即提供训练材料,供单元检测之用(并非检测试卷)。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突出单元中所涉及的中考点);二是阅读训练,以课文(重点课文)为阅读材料,从多个角度(按《课标》阅读教学要求和中考阅读考点)编制简答题;三是写作题,根据单元教学主题,编制作文题目,有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也是扩写、续写、改写等。
三、使用说明
1.正确理解单元教学要求,可补充和删减。
2.单元教学思路可供参考,切忌机械照搬。
3.教学检测既可选用作单元检测题,也可穿插在课堂教学过
程中(阅读题可作为教学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