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我的风向仪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制作风向仪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情感,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会制作简单的风向仪,并会利用风向仪观测天气。
【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制作风向仪。
【教学设想】
本课探究学习的过程为:“认识风向仪——探索和制作——将探索结果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教具准备】
课件,吸管、卡纸、彩纸、钉子、剪刀、胶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同学们分成八个小组,课堂表现突出的同学将得到1分乐学币,同时为你们小组赢得一面小红旗。你们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上课
师: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生:风。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风的奥秘。同学们,你想探索风的哪些奥秘呢?
生:……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风向。(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认识风向
师:请同学们利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扇子或小风扇进行探究。模拟东风、西风、北风、南风。
(学生动手探究,学生在教室内可能辨认不清方向,教师可以指点学生先辨认方向。)
师:东风是从哪儿刮来的风?西风呢?……
生:
师: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从东方吹来的是东风,从西方吹来的是西风……
我们一般按照这八个方位来来描述风向。
师:这是昨天老师在我们校园拍摄的一张照片,你知道当时刮什么风?
生:刮东风。
生:刮西风。
……
师:为什么?
生:根据红旗向西飘,说明风是从东吹过来,因此刮东风。
师:根据红旗的飘动,我们可以判断风向。你还有没有其他判断风向的方法?
生:观察红领巾向哪个方向飘。
生:观察废纸向哪个方向飘。
……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通过观察红旗、红领巾、灰尘、落叶、废纸、炊烟等向哪个方向飘,可以辨认风向。
师:生活中这些辨认风向的方法并不准确,人们为了准确观测风向,发明了一种仪器,叫做风向仪。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活动二:认识风向仪
师:我们首先通过一组图片来认识风向仪是什么样的。
(播放图片)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风向仪,让我们一起了解风向仪的构造吧!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风向仪的形状像什么?
生:像一支箭。
师:这一部分是箭头、这一部分是箭尾,连接箭头和箭尾的部分叫风向杆。风向杆安装在支架上,底部是底座,风向仪还有个重要的结构,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
师:风向仪必须能随风转动,这个重要的结构就是让风向仪能转动的配件,请同学们记住风向仪的结构。
(学生对照风向仪模型和图片记忆风向仪的结构。)
师:我们了解了风向仪的结构。同学们想不想动手制作一个风向仪?
生:想。
活动三:自制风向仪
师:这是去年三年级同学自己制作的风向仪。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他们做的好不好?
生:好!
师:你有信心超过他们吗?
生:有。
师:下面看一看老师都为大家准备了哪些材料。你准备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制作风向仪。
生:
师:都听明白了没有。
生:听明白了。
师:同学们先不要忙着动手,请看老师的要求。
温馨提示:
1、每个小组制作两个风向仪,两人合作。
2、注意安全。
3、大胆进行创新。
4、箭头、箭尾大小合适。
5、风向杆能自由旋转。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并加以指点。)
自由活动:测风向
师:风向仪都制作好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测风向吧?
(用扇子或小风扇制造不同的风,观察风向仪。)
师:你在利用风向仪测风向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生:风向仪的箭头指示风吹来的方向。
师:风向仪箭头指东,刮什么风?指向西北呢?
师:如果我们到外面测风向,风向仪最好放在什么地方?
生:空旷的地方。
生:高的地方。
……
师:风向仪应放在空旷、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这里老师编写了一个关于风向仪的儿歌,看那个同学能快速记住。
师:风向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
你知道人们是怎样利用风向的吗?
生:
师:最后,我们来进行检测,看一看同学们学习的怎么样?有没有信心?
生:有。
拓展活动:了解风力仪。
师: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实验,测了风向。课后,同学们利用自制的风向仪测一周的风向,观测我们这个地区这个季节常刮什么风?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风向的知识。风的大小叫做风力。你能发明一种既能测风向又能测风力的仪器吗?课后研究一下吧!
相关资源
学学习的方式。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一、好奇心——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儿童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学生对天气预报并不陌生,他们就对风向仪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本课设计了学生自己观察风向仪,并鼓励学生动手拆开看看风向仪。这样,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风向仪的研究中来,使学生既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又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兴趣。学生对风向仪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我及时引导学生:“你们认为可以把风向仪分为几部分 各部分分别是什么样的 ”由此,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原动力就会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学生由好奇而产生的探究欲望的天性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变成科学素养。
二、自信心——科学探究的精神动力
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提出了研究问题后往往要做出猜想与假设进行深一步的研究,猜想与假设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极其宝贵的课程资源,它的显现和发展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保持和发展探究的欲望、获得自信心与成功感、培养认真细致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着积极的作用。本课教学活动中,我没有约束学生按照特定的步骤制作风向仪,而是让学生做个小设计师,设计出自己的风向仪。这种设计诱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并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也能象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研究,并对自己的科学探究活动充满信心,为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三、提供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新课程倡导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创造性也是无限的。本课我给学生准备了多种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这样提供给学生有结构的探究材料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
四、捕捉教学契机,拓展延伸,有效地推动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的最后,进行了一个拓展活动,利用自己制作的风向仪进行一周风向的观测,了解自己居住的地方——广饶在这个季节刮风的特点。恰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拓展活动,利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后,达到使学生的兴趣及各项能力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