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空气在哪里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20 空气在哪里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1-22 22:2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空气在哪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空气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验证实验;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对空气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知道空气的性质,认识什么是气体。
学情分析
学生课前对空气已经有了感官上的认识,但是并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不能对空气做一个系统的分析。甚至有些学生认为空气是没有重量的。基于这点,在本节课第一环节我设计了"动动手,找空气"游戏活动,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验证空气的存在。设计了称一称空气的重量,让学生认识到空气虽然很轻,但也有重量。
重点难点
利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无处不在,探究空气的性质。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根据学生的课前表现,请两名学生上台和老师一起变魔术,见证奇迹。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又能让学生自己来做、自己解说,使实验更有说服力。
魔术实验:玻璃杯里放一团干燥的纸,将杯子竖直倒扣水槽里,请学生猜一猜杯里的纸会怎样?,认为湿的同学举拳头,认为干的同学举手掌,自然分成两派。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老师竖直将玻璃杯拿出水面,让台上的两名同学宣布结果:纸是干的。
2.思考为什么纸是干的?
生:……
水没有进到杯子里去,因为空气阻隔了水进入杯子。因为有空气。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空气
活动2【活动】二、初步质疑,生成问题
同学们对空气有什么想要知道的问题吗?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问题
活动3【活动】三、实验验证,解决问题
活动一:动手找空气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谁知道哪里有空气?让我们动手找一找吧,小组合作找空气。
你们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把你找到的空气给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者让大家感觉一下。(全班交流)
活动二:探究空气的性质
过渡:刚才同学们用这么多的方法找到了空气,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空气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
(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追问:谁还有补充?)
师: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做气体。空气就是一种气体。
继续探究空气的性质:
老师接着做刚才的魔术,还是请刚才的两名学生上台见证,这次使玻璃杯稍微倾斜,杯内有气泡冒出,空气出来了,水进入了玻璃杯,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三:空气有重量吗?
教师课前准备好一个打足气的篮球,用弹簧称称它的重量,读出数值。一个瘪了气的篮球用弹簧称称重量,读出数值。将两个数值比较得出空气是有重量的结论。(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来完成。)
活动4【活动】四、总结提炼,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课外探究:从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外探究,先想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探究这些问题。
(1)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里吗?
(2)水里面有空气吗?其他星球上有空气吗?我们想办法去了解吧!
教学反思
《空气在哪里》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探究空气的性质、特点这两个方面来展开。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对空气的探究有着极大的兴趣,如果这节课引导的效果好,就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打下极好的基础。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这些性质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基于这点,在本节课第一环节我设计了"动动手,找空气"游戏活动,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验证空气的存在。学生通过找空气,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空气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并且在这里回顾运用了科学的观察方法:一看、二闻、三尝。第二环节“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继续做小魔术,玻璃杯倾斜,空气从杯子里跑出来了,水进入了杯子里,卫生纸湿了。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的巧妙,学生学的轻松。是我这堂课的一个亮点所在。第三环节“空气有重量吗”,我采取演示实验验证。先由学生猜想、假设,再设计实验方案。我把学生的方法进行优化,然后找学生上台代替老师做演示实验,实现由扶到放的过程。
回顾我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发现自身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注意到了环节间的过渡衔接,使得各个环节间的衔接更加自然;加强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回顾了科学的观察方法:一看、二闻、三尝;教学评价语比较丰富,能够对学生的回答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不再单纯的是“你真棒”。同时也发现了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完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此外,我还忽略了一部分学生方案中可取的地方,应该用心理解帮助学生完善。
2.“谈收获”角度单一,学生只谈到了获得的知识。没有谈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团队协作的乐趣。我想这与我平时的评价导向有关,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更多的从不同角度给出评价,就能给学生一个导向,在活动中才会主动提高这些点,在自己谈收获的时候才会留意这些点。
总之,教学技巧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反思的过程。但我相信,只要我有一颗爱教育、爱孩子的心,就能将每次发现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避免,更快更好地实现自身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