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瓶“吞”鸡蛋的秘密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6 瓶“吞”鸡蛋的秘密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1-23 18:1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瓶“吞”鸡蛋的秘密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P40、4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学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2.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关心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发明,关注与科技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3.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以及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方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水蛋、广口瓶、镊子、酒精棉、火柴、豆油、课件等。学生准备:广口瓶、水蛋、吸盘、2块瓷砖(一块表面光滑、一块表面粗糙)、滴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实验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手的压力让水蛋进入瓶中新授1、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2、猜想(旨在培养学生有根据的进行猜测)3、初步探究空气压力的存在(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大气压力的存在)4、再次探究空气压力(进一步探究大气压力的存在)5、探究大气压力的方向(结合实验探究大气压力的方向)6、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初步进行课堂检测)7、大气压力在生活中应用(进一步进行课堂检测)拓展:(课下延伸)
师:杨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实验:这里有瓶子、一个水球。师:你能用什么方法让水球完好无损的进入瓶中.师:同学们,你们想试一试吗?师:快用桌面的实验材料,试一试能不能让水球完好无损的进入瓶中。师:谁来说一下,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让水球进入瓶中的。师:看来,我们是用手给水球一个压力。师:现在我们要提高难度,不能用手给水球压力,你还能让它完好无损的进入瓶中吗?师:老师,给你准备的豆油,到前面来试一试,看看你的方法行不行?师:看来你的方法不行,你们还有什么方法?师:将火放在哪里师:到前面来试一试,需要用火需要注意安全,老师协助你完成实验行吗?师:你怎么知道用这种方法的。师:你真是一个爱看书的孩子。1、提出问题师:看这个实验,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猜想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原因让水球完好无损的进入瓶中的。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师:你观察的非常仔细。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播放课件)师:火在熄灭之后,水球进到瓶中的,猜想一下,是谁给水蛋压力。师:说一说你猜测的理由?3、初步探究空气压力的存在师:到底空气能产生压力吗?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一下。给同学们准备的材料:吸盘和2块瓷砖,完成以下任务:用吸盘吸住瓷砖;拔下吸到瓷砖上吸盘。师: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师:同意吗?师:吸盘能吸到白色的瓷砖上。(演示把吸盘放在瓷砖上,松手吸盘掉下来)我怎么吸不住?师:为什么要压一下?
(教师操作在光滑的瓷砖上压一下吸盘,吸盘压被到瓷砖上.在粗糙的瓷砖上,教师也压一下,学生们看到吸盘掉下来了,为什么不行?)师:从哪里进去了。师:白色的为什么能吸住。师:看来,吸盘内部空气减少时,吸盘外面的空气想进入里面,就把吸盘压在磁砖上。师:吸盘吸的这么牢,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把它取下来?师:同学们,用拔、撬、滑的方法都能将吸盘取下来?它们的共同点是?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是谁将吸盘固定在瓷砖上。师:通过实验我们验证正是空气的压力将吸盘压在瓷砖上。4、再次探究空气压力师: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滴管,它是怎样吸水的。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实验师: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师:为什么要捏胶头师:为什么胶头里面的空气被挤出去了,水就进到滴管里。师:看来,滴管里的水也是空气给压进去的。这种力量到底有多大呢。(看一段视频)师:易拉罐被谁压扁的?师:可见空气的这种压力还真不小。师:在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我们把这层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层。因为空气有重量,所以在大气中的物体都受到这种无形的压力,这就是大气压力。5、探究大气压力的方向师:大气压力有大小,它的方向是怎样呢?师:同学们结合前面所做的实验。师:大气压力的方向来自于哪里?师:我们在任何一个方向都感受到大气压力的存在,说明它的方向是来自四面八方。师:利用所学的知识,你能揭开瓶“吞”水蛋的秘密吗?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探究的内容瓶“吞”蛋的秘密?6、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师:火在实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师:为什么我们要快速?师:我们在实验中可以更换材料吗?师:我们课下可以利用其他材料试试,看看实验能否成功。7、大气压力在生活中应用师: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它的方面,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大气压力?在保证瓶子和鸡蛋完整无损的前提下,想办法让瓶子再把“鸡蛋”吞出来?
生:用手往里塞.生: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实验.生:用手先塞水球周围,再用力压中间。生:我们是用手使劲往里捅的。生:涂一些润滑油。学生到前面来实验。实验失败。生:用火。生:在瓶子里放上火(教师边说边演示:用火柴点燃酒精棉,放到瓶中;学生做:快速将水蛋小头朝下放在瓶口,)生:有以前在书上看到的。生:是什么原因让水蛋进到瓶中的?生:火起到什么作用?生:还可以用其它方法吗?生:把水蛋换成其它材料,行吗?生:将点燃的火放入瓶中,再放上水蛋,水蛋就进去了。生:老师,我在实验中看到的是将点燃的火放入瓶中,再放上水蛋,火熄灭时,水蛋才进入瓶中的。生:可能是空气。生:因为在水蛋周围是空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实验生:吸------吸盘能吸到白色的瓷砖上;吸盘吸不上绿色的瓷砖。生:同意。生:要压一下。生:要把里面的空气挤出来。生:外面的空气进去了。生:从吸盘和瓷砖中间的小孔进去的。生:周围是密封的,空气进不去。生:我们在吸盘周围撬个小口,吸盘就很容易的拔下来了。生:在光滑的瓷砖上,我们用很大的力,才能把吸盘拔下来。生:把吸盘滑到瓷砖边生:空气又进去了。生:是空气的压力将吸盘压在瓷砖上。生:我们用的是滴管-----先捏胶头,再松手、水就吸上去了。生:把里面的空气挤去。生:胶头里面空气较少,外面的空气想进入,但是有水挡着,空气进不去,要想进去,只能将水给压进去。生:空气的压力小组同学讨论一下。生:向下,因为在用滴管时,是向下的大气压力将水压入滴管中的。生:我感觉从四周到中间。在易拉罐被压瘪时,是从四周到中间压扁的生:空气是从处不在的,也就是大气压力哪里都有,它的方向应该是哪个方面都有。生:利用的是空气压力的原理。当火在燃烧的时候,需要消耗一部分的氧气,瓶子里的空气少了,外面的空气想进来,就把水蛋推进来了。生:火在燃烧时,使瓶内的空气减少生:火在烧烧时,需要耗进瓶中的氧气。使空气的空间减少。生:如果我们放水蛋的速度慢了,空气进到瓶中了,就不会把水蛋压到瓶中了。生:瓶内的空气都满了,外面的空气就进不去了。生:可以生:医院打针用的注射器生:滴管生:吸盘挂钩生:喝牛奶时,会喝完时,发现牛奶盒有点变瘪了。学生课后思考
板书设计:
瓶”吞”蛋的秘密大气压力
学生课前活动设计:
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空气无处不在空气能占居空气火在燃烧需要消耗氧气
让用体验钢笔吸水过程;
学生课下探究内容:
内容:想办法:让瓶“吐”鸡蛋。
相关资源
1、小学课程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反映了人类活动的主要领域。本课的教材内容是物质科学中知识点。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是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在授课时,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将瓶“吞”鸡蛋调整为瓶“吞”水蛋,在不过度浪费粮食的基础上,让全体同学体验用手给水蛋压力时,才能让它进入瓶中,同时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便于理解大气压力的存在。因此本课题的题目也作了适当修改,由原来的《瓶“吞”鸡蛋的秘密》,改为《瓶“吞”蛋的秘密》。在这不经意的举动中,教师也渗透了的节约、环保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创新精神。
3、《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在《瓶“吞”蛋的秘密》一课的导入环节,我出示了一个比瓶口直径大的水球,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何让水蛋完整的落入瓶中?”,此问题一出就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师不断的提升问题的难度时,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本节课的活动中来。
4、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炼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猜想环节自行筛查错误因素,小组同学有目的进行实验、观察、探究、得出实验结论,最后用获得的知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