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筷子“折”了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3 筷子“折”了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1-23 19:1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筷子“折”了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并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难点: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三、教法和学法
小学科学是一门启蒙课,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因素融为一体,并结合本科的特点,这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探究法、直观教学法,其次还有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并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知。
至于学法,主要采用“做中学”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只作适当的点拨、引领,着重从内容、方法方面作适当引导,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得到真正的体现。
四、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长方形塑料盒、玻璃圆盘(防水贴)、激光笔、水
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实验现象,激发;哦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基于以上分析,为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特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上课一开始以筷子折了”的小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并随机板书,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实验探究,认识新知
本部分是本节科学课的重点,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亲历探索发现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安排了2个实验,第一个是分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得出光从空气以一定的角度进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部分小组可能还会得出光从水以一定的角度进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第二个是演示实验,目的让学生得出光从空气以一定的角度进入玻璃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
在第一个实验中又分为三步:第一步:师生互动启发思考,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在本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我只作适当点拨
第二步:学生分组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单
在本活动中我主要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指导,(在巡查时可到一个实验完成组装作不经意的一问:你能用激光笔从盒底照过去吗?)目的让学生通过这个不经意间的举动得出光从水以一定的角度进入空气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偏折。从而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步就是学生汇报实验结论,以上三个问题学生在实验中只要完成的好,这个实验的结论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出了。
接下来就是探究过程中的另一个实验---演示实验:激光灯有红、黄、绿光,并且在黑暗的环境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为此我用铁架台固定三个激光灯,让它们的光线平行,中间的激光灯发出的光线正好经过放大镜的光心,另两束光平行于主光轴,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上下两束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一个结论的得出需要多个事实作为支撑,设计以上两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光的折射。
学以致用,解释现象:
通过前面的学习让学生解释筷子为什么折了,达到学以致用,把光的折射现象和生活实际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和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而体现了“生活中有科学,科学中有生活”的深刻内涵。

四)拓展延伸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我在设计本环节时,分梯度进行,把这个环节分为易、中、难三个层次,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
(五)、教师小结
本环节重点放手给学生,通过小结系统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让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
四、板书设计
空气

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空气
玻璃
一定角度
光的折射
一定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