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凝结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2、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
学情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五年级的科学课,通过两年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五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以按教学计划完成,有时需要老师调整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早就听说过张家楼小学的同学特别善于观察,爱动脑筋,并且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今天就让在座的老师们见识一下,好吗? 1、当我们盛饭打开锅盖时,可以看到锅盖上有什么?(真是个善于观察,爱做家务的好孩子) 2、看老师的杯子盖上有什么?(观察真仔细)通过刚才的现象,你能提出什么科学问题?(想不想知道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活动
观察:请同学们拿出桌子上的小镜子,对着小镜子哈气,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对,小镜子上有许多小水珠,那么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好吗?(看来,镜片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可能是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就成了水珠了)
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 老师给你提供了材料,你能不能帮老师验证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还是遇到热的物体能变成水呢?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相同的玻璃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下面请小组讨论一下,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并设计实验方案,填写好实验记录的前三栏。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实验方案,多叫几个小组来说。你确定的相同条件是什么?不同条件是什么?
4、你怎样让玻璃片变热呢?(对,用酒精灯加热,你还这有办法。)
5、在做实验之前呢,老师还有一些问题要提醒大家,请大家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温馨提示:(1)、使用酒精灯一定要注意安全,加热玻璃片时要均匀加热,防止炸裂玻璃片。 (2)倒热水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3)、注意分工合作,同时把冷玻璃片和热玻璃片盖在烧杯上。 (4)、别忘记填写好实验记录。
6、同学们听明白老师的要求了吗?现在开始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7、通过刚才的实验,老师发现同学们做实验非常认真,不愧是一些优秀的孩子,老师真为你们自豪。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呢?请大家来汇报一下吧。(冷玻璃片上有小水珠,热玻璃片上没有小水珠)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8、通过我们的实验探究,我们了解到,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凝结。(板书)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水蒸气—受冷———小水珠
三、自由活动
1、谈话: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凝结现象,你能说说吗?(潮湿环境中水管外壁的水珠,浴室内屋顶的水珠,杯子盖上的水滴,初冬早晨在门窗玻璃上的水珠,草叶上的露珠,眼镜上的水雾,秋天的雾)。
2、老师也搜集了有关凝结现象的图片,请大家观赏一下吧。
四、总结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凝结,了解了生活中的凝结现象。老师发现咱们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真是好样的。那你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老师也觉得自己收获挺大的,认识了你们这么聪明好学的同学。
拓展延伸
谢谢同学们的配合,老师还要给同学们留一个小小的作业。 冬天,汽车玻璃内厂结有小水珠,影响了司机叔叔的视线,怎样防止它们出现?
板书设计:
22.凝结
水蒸气—遇冷———小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