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们的呼吸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并运用其采集、整理、分析和解读数据。
2.认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杠杆的作用,并能对实验数据作出分析,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小木棍、直尺、橡皮、杠杆尺及支架、钩码、剪子、镊子、羊角锤、带有钉子的木板,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激趣
假如一位高大的男生和一位女生比腕力,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样?
师:结果可想而知。
在这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是:上完这节课,不论你们其中的谁,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时想赢的对方,其实很容易。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上课
二、认识杠杆
1.出示巨石挡住道路的图片,用什么办法能轻松的把巨石移走?
学生说出自己的办法。
2.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看看他们是怎么解决的?
播放视频。
3.学生说出看到的内容。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杠杆
一根棍子,当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揭开杠杆撬动石头的秘密。
实验1:直尺撬字典
1.就让我们利用手中的直尺、橡皮等材料组装一个杠杆来撬字典,用手指压直尺的另一端,试一试撬起物体。
2.让学生组装并操作杠杆装置,体验杠杆上有哪些点在起作用?
3.提问:撬重物时,那些地方在起作用?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解释杠杆的三点:力点、支点、重点。
在杠杆上有三个看不见的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做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5.学生在小组中找出杠杆上的三点。
三、探究杠杆作用
1.
通过组装杠杆并体验杠杆撬起物体实验,谁能说说杠杆有什么作用?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
实验2:直尺再撬字典
2.移动支撑直尺的橡皮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手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3.学生动手实验并讨论使用杠杆是不是省力?什么情况下省力?
4.实验后学生汇报。
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5.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
并提示通过调节两端的螺母来调节杠杆的平衡。
提问:谁能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
6.分组实验。
按教师演示的方法调节好杠杆后,在杠杆尺左边6格处挂2个钩码,在右侧1~18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杠杆平衡了说明就可以把重物撬起来了。用手指在杠杆右侧不同的位置压一下,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大小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感受
同学们的说的真好,但是这些只是我们的感觉,好像缺少真凭实据,不能有效的让人信服,怎么办?要是有一组真实的数据就好了。
学生想办法,用钩码代替手的压力。
手的压力有大小,用钩码怎么改变压力的大小呢?
7.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杠杆的力点上用钩码来代替我们手指的压力,让杠杆平衡,来测定我们用力的大小。那么你认为在实验中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吗?
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总结整理注意事项并课件出示:
(1).通过改变钩码个数来改变力的大小。
(2).重点不变,支点不变,每次在力点只能选择一个位置挂钩码。
(3).杠杆平衡了,做下记录;
(4)分工明确,团结协作,共同完成。
(5)实验完毕,整理好实验器材,并端正做好。
8.学生分组动手实验,师巡视指导。
9.实验完毕,各组汇报实验结果,看有什么发现?
10.
展示交流,得出结论。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省力
四、认识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1.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工具是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吗?
2.出示一些杠杆原理应用的图片。
3.你知道它们属于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或等臂杠杆?
4.游戏:利用杠杆省力原理,战胜对手
师小结:引用阿基米德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五、谈收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要和大家分享?
六、课堂拓展
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同学都爱动脑筋,想一想,为什么会把有些工具设计成费力杠杆?
相关资源
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了过去“知识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等传统思想、传统观念,代之以主体教育观、开放教育观、科学探究等新思想,新观念。
基本理念第二条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杠杆》一课中,学生亲自动手组装杠杆并撬起物体,以及后面的动手探究杠杆的省力原理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基本理念第三条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习的方式。”探究是科学的根本,没有探究就没有科学。学生只有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科学素养才能得到形成和发展。在本课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撬起物体,观察杠杆上哪些点在起作用,认识到了杠杠上的力点,支点,重点。在后面的探究杠杆省力原理的实验中,学生也是通过动手实验,在探索中寻找答案。完成学习目标,可以说这些过程,即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通过亲身探究完成学习活动,体现了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注意培养儿童与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这种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在本课中,学生完成杠杠组装并撬起物体以及探究杠杆尺实验的过程中,一个同学要独立完成比较困难,而小组合作,通过分工负责,则比较容易快速完成学习目标。在这种小组活动中,通过获得实验成果,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甜蜜,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