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凸透镜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
2.
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平日里对放大镜有一定的了解和接触。活动准备提示了课堂探究所必备的典型的实验材料:分组材料:光学实验盒(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放大镜,滴管,矿泉水瓶
3重点难点
1.
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
使学生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猜谜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一个谜语,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出示谜语:小小玻璃片,作用可真大。老爷爷用到它,读书、看报都不怕;老奶奶用到它,做的针线活人人夸;小朋友用到它,科学发现成绩大。)
活动2【活动】(一)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
(一)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
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放大镜(师出示一个放大镜)。请大家仔细观察或用手摸一摸,看它在外形上有哪些特点?咱们比一比看一看谁观察得仔细。
(1)学生分组观察:
【此观察活动大约需要3—4分钟要保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直到每一同学都仔细观察一遍,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2)学生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描述自己所观察的放大镜。
(3)学生分小组交流观察结果
(学生交流:1中间厚
2边缘薄
3有的中间厚度大、有的中间厚度小
4透明)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放大镜虽然有的中间厚一些,有的薄一些,实验用放大镜由镜片、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边缘薄,中间厚,镜片透明。人们根据放大镜这一特点,又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凸透镜。(板:凸透镜)
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板书:凸透镜)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凸透镜的知识。
活动3【活动】(二)亲身体验,分组研究凸透镜的作用
(二)亲身体验,分组研究凸透镜的作用
1.学生分小组研究凸透镜放大的作用
(1)学生交流自己小组的发现:
看来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都真真切切得体验了一下,得出这么多的经验来,有的同学利用放大镜把课本上的字变得很大。有的同学透过放大镜发现自己的钢笔、尺子等身边的物体都变大了,有的同学还看了自己的手,发现都比原来大很多倍,哇!同学们的发现真棒呀!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
自己制作凸透镜:
(1)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画报纸的一个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
(2)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画报纸上的字有什么变化?
3.学生分小组进行玩水游戏。
(学生分小组交流在游戏过程中的发现及问题。)
4.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学生自由交流)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透过水滴和盛水的矿泉水瓶看字,字变大了。
【好玩是学生的天性,而且透过水滴和盛水的矿泉水瓶看字,效果十分明显。学生在这个环节中通过玩水游戏初步感知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观看凸透镜聚光照片
课后大家可以在操场等空旷的地方做这个实验,看看会有什么更多的发现。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凸透镜还有聚光的作用。
小结:看来,玩中真有大名堂!通过玩,我们发现了凸透镜有放大、聚光的作用,你们真棒!
2.亲手实践,探究凸透镜有成像的规律
(1)实验指导
咱们继续来尝试一种新的玩法,好不好?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材料。(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小瓷盘。实验桌上有一张记录卡。)
大家把蜡烛、凸透镜、纸屏直立在桌面上,然后用火柴点燃蜡烛(师提示要注意安全),调整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的位置,看看有什么发现?
实验时注意:把用过的火柴棒放在小瓷盘里,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个实验,小组长分好工,把实验过程中的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卡》中。
附:
实验记录卡
我的做法
看到的现象
我的发现
(2)学生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
组长打开盒,学生开始分组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
【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在时刻提醒学生安全实验的同时,应把试验中学生的实验记录作为指导的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总结操作试验中的有效信息,以便学生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此处,教师可提示学生通过改变蜡烛、凸透镜和纸屏的位置来获得有效的信息】
(3)学生交流交流:
看到同学们玩得很投入,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发现。可以开始交流吗?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其他小组要做好记录,以便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
学生分组上台展示记录表并介绍实验方案(师帮助点燃蜡烛和随机摆放,演示成功后)噢,(惊讶状)真成了放大的像。你真了不起!
还有别的发现吗?好,你来。(看,一个缩小的像。)
有的小组还有发现,好,你来示范一下(不错,火焰和像的大小差不多。)
师小结:三者必须在一条直线上,且凸透镜必须在蜡烛和纸屏之间,这样才能在纸屏上成现倒立的像。
刚才每个个小组的代表向我们演示了他们的发现,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将大量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
(4)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利用课件展示规律:
当凸透镜距离蜡烛近,距离纸屏远时,纸屏上会出现放大的像;
当凸透镜距离蜡烛远,距离纸屏近时,纸屏上会出现缩小的像。
大屏幕出示蜡烛像倒立的像(教室光线太亮),让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纸屏上呈现倒立的像。
通过这次实验,你们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自由谈感想。
这节课的实验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科学结论是需要反复实验的,反复验证的。一次实验能说明一些问题,但不一定完全科学。
【学生在做完实验后,一般不太注重总结分析,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分析,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是经过反复实验,不断总结分析,反复验证才获得的。】
活动4【活动】拓展活动
三、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下
(1)谈话:小小凸透镜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出示图像资料:凸透镜的应用。
活动5【作业】作业
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凸透镜应用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更希望大家课后像牛顿一样,进一步开展研究,去探究更多的光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