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果实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果实是怎样形成的》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生物的生长与繁殖》单元的第四课。本课通过开展系列探究活动: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果实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逐步认识果实的共同特征,果实是怎样形成的,丰富学生有关果实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世界的情感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雌蕊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又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构造,使子房形成果实,胚珠长成种子。
科学素养: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猜想;意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点:果实的共同特征;雄蕊雌蕊的结构特点;果实形成的简略过程
教学难点:果实形成的简略过程
教学用具:小刀、白纸,苹果、山楂、花生等果实,百合和剑兰兰
教学设计:
课前游戏
1.出示图片,学生找图片中的不同。
要求:由易到难,达到活跃气氛的效果。
2.小结:大家真是好眼力,看来仔细观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不同,也可以帮我们在不同事物中寻找相同。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
要求:总结侧重在观察方法上。
一.导入:
1.(出示苹果,梨,花生,山楂,土豆)提问:这些食物有什么相同点?
2.学生回答。
3.小结: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找到了它们的相同点,它们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呢?
4.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果实”。
要求: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学生的已有认识,引出“果实”。
二.探究果实的共同特征
1.提问:他们都是果实吗?
2.学生结合经验进行汇报。
3.提示学生进行分类:把学生认为是果实的摆在一起,其他的在一起。
4.讨论:这些是果实,有相同特征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示学生:“可以从结构上找找有没有共同特征?”
要求:在学生从外观无法找到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提示学生对果实进行解剖观察。
5.学生解剖果实,寻找他们结构上的共同特征。
要求:观察中,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6.学生汇报。
7.小结:判断是不是果实,关键就是看是不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探究果实的形成过程
1.提出问题:关于果实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问题吗?
要求:引导学生说出果实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
2.学生猜测,并完成实验报告单问题一的内容
结合生活经验猜想一下,果实是怎样形成的呢?然后把你们的猜想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3.学生汇报。
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聚焦开花才能结果,果实的形成与雌蕊雄蕊有关。
4.结合学生的认识,解剖花,观察花的结构,并探究雌蕊和雄蕊的那些特点有助于果实的形成。
5.学生汇报。
6.小结:花粉从雄蕊顶端到雌蕊顶端这个过程就叫做传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播,叫做自花传粉,有时花粉还会传到别的花的雌蕊上,叫做异花传粉。花粉传到柱头以后,花粉在雌蕊柱头上萌发,长处花粉管,花粉管不断向下延伸,到达子房,花粉粒沿着花粉管来到子房,这里的胚珠与他相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受精以后,花就凋谢了,子房不断膨大,形成果实,子房里的胚珠形成种子。
7.视频播放,大自然中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四、总结
同学们,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发现了果实形成的秘密,关于果实的问题相信大家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带着今天的探究精神,课下继续研究。
相关资源
课表中对科学的性质是这样判定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探究式科学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
针对以上定义,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的前认知为主题,利用各种探究方法,了解果实的结构以及果实形成的过程。
另外课标中生命科学领域,对植物繁殖的目标中有:观察和了解种子植物在一个生命周期中的生长过程,种子植物从种子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长发育过程,重新产生种子,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设定为:
科学知识:1.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雌蕊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又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构造,使子房形成果实,胚珠长成种子。
科学素养: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猜想;意识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观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