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生物繁殖新技术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 生物繁殖新技术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1-23 20:2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生物繁殖新技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有目的地查找相关资料,通过不同途径了解有关克隆技术的相关信息。能够对资料进行处理和筛选,并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信息状况,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了解。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课前准备:
学生利用上网、阅览室查阅等方式搜集有关克隆技术方面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危急时刻,孙悟空是怎样变出千千万万个小猴子来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
师:孙悟空把身上的毛一吹,就能变出这么多的猴子,这是神话传说中的事情,而今天,高科技的发展已经把这种神话变成了现实。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物繁殖新技术的领域,去感受一下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吧。(板书课题5.生物繁殖新技术)
二、探究新知
(一)关于克隆动物的研究
出示“多利”的图片,学生交流有关克隆羊多利的资料。
汇报:谁能代表你们小组汇报你们搜集的信息?
问:那么多利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课件出示)
师:不仅绵羊可以被克隆出来,很多动物也可以被克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看几幅图片。(课件出示,教师介绍)
师:克隆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人们也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本来正值壮年的克隆羊多利却患上了老年羊常得的一些严重的疾病,这种早衰现象暴露出目前的动物克隆技术还不是非常成熟,还有待科学家不断深入研究。
师:克隆技术正尝试在人的领域也开始应用,交流一下你所了解的这方面的信息?(课件播放)
师:说一说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师:既然克隆技术前景这么广阔,是不是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了?
小结:克隆技术能给人带来有用的一面,可是克隆人是违背人类伦理道德的,无论克隆技术多么发达,克隆出来的人只能是同一形体的简单复制,他永远不可能具备克隆本体的道德认识和智慧,此外克隆人并无科学研究价值。
(二)关于克隆技术在植物繁殖方面的应用
问:除了克隆动物外,人类还在植物繁殖方面进行了克隆研究,对于这方面你们知道多少呢?(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课件展示:克隆在植物繁殖新技术领域的运用)
(出示袁隆平图片)
师:关于袁隆平,你们了解多少呢?把你搜集的信息给大家汇报一下。(学生汇报)
小结:看来杂交也是生物繁殖的一项新技术。(板书:杂交)
三、拓展延伸
师:请大家畅想一下未来的生物繁殖新技术可能会是怎样的呢?
师:要想把想法变为现实,就需要我们向科学家那样,刻苦钻研,不断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将来用自己的本领造福于人类。
四、课下提高
请大家课下利用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克隆方面的知识办一份手抄报。
相关资源
《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本课插独特的教学内容正好非常适合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渗透,为此我们在让学生了解了克隆技术之后,设计了让学生交流对克隆技术的感受这一环节。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建议教师事先收集一些关于克隆技术以及克隆人的资料,在课堂上分发给学生作为参考,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对克隆技术的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教育的先驱与导师刘默耕先生引用“格物致知”一语来解释科学,这实际就是将科学的过程视为学生在摆弄、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这就是刘默耕先生倡导的“搞科学”。学生在搞科学时,教师如何引导?是由老师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全盘托出?还是要学生自己亲自去动手搜集,自己获得知识?本课重点突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参与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了解植物的一些基本繁殖方式后,进一步了解有关克隆技术等繁殖方面的知识。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理念,我在设计本课时努力突出以下两点:
1.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上网课和到图书室阅览的机会,查阅有关克隆方面知识及相关资料,为上好本课做好储备。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合作学习方式,了解克隆羊多利出生的情况;最后学生通过资料反馈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情况。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
2.运用课件、辩论会的形式,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根据本课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特点,我作了如下安排:课前让学生抽出充分的时间去查阅,课上学生合作交流、汇报,再结合音像或课件等形式作适当补充说明。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交流中的情况,有重点地出示课件,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引发思考——“人能克隆吗?”,通过辩论,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辨证地看待事物的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