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滑轮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 滑轮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1-23 20:3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
滑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基础,我从如下三个维度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滑轮的特点,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初步认识滑轮组。
2.过程目标:利用材料组装滑轮,并进行实验;会利用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客观真实的进行记录,并运用其采集、整理、分析和解读数据,建构科学的结论。
3.情感目标: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科学结论的得出以事实为根据,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准备:
学生小组材料:测力计、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绳
教师:演示材料一组、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播放升旗和晾衣架视频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探究之旅。
观看并谈发现(都有一个轮子样的装置)提出:这是什么装置?使用这样的装置有什么好处呢?这种装置的组成?……
从孩子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孩子学会发现问题,并引发思考
2.出示材料(支架、滑轮、绳、细绳、钩码、测力计等)点拨:这是一个简单机械——滑轮。(三个要点:轮子、边缘有凹槽、可绕中心轴转动)
了解材料并介绍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用正确测量方法测桌上的钩码。指出不认识的材料——滑轮,观察这个不认识的材料,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了解学生使用测力计的情况,点拨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利用学生对不认识的事物总是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滑轮,了解滑轮的结构特点。
评价点
学生课堂的状态以及问题提出的价值性,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角度提出问题,以此了解学生对研究的主题感兴趣程度。
二、活动推进自主探究
(一)初步认识滑轮1.引导:刚才大家测钩码重力时,将钩码提了起来。也就是说,提起一个钩码可以这样直接提起(在黑板上随机板书画图),你能借助滑轮这一简单机械提起桌上的钩码吗?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板书画图2.引导(要点:一个固定在支架上不能移动,另一个与钩码一起移动。)学生命名的基础上引导出定滑轮、动滑轮。出示生活中滑轮应用的图片。
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展示两种不同的方法。观察这两种方法,滑轮的使用有什么不同?结合这两种不同的用法,给滑轮起个名字。观察并指出使用的哪种滑轮。
在满足了学生“认识”的欲望之后,提出两个问题来满足学生“使用”的欲望。定滑轮组装相对简单,但动滑轮组装则要困难一些,用“你能想出几种办法”来诱导学生换一种思维来思考,更便于学生主动思考定滑轮以外的方法。自己组装后,进一步观察,了解使用方法,对滑轮的认识更进一步。
(二)深入探究滑轮1.提起一个重物,你认为使用定滑轮好还是使用动滑轮好?引导:大家提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动滑轮费力?是呀,提起一个钩码用0.5N的力,再加上一个滑轮,更重了。动滑轮省力?也有道理,因为有两根绳子吊着,我们只用一半的力即可。定滑轮到底是省力还是费力呢?谁说的对呢?2.点拨:“那让我们测测看看,事实胜于雄辩。”出示实验提示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汇报交流一名学生测,汇报数据,并进行比较,发现问题:为什么一个钩码加上一个滑轮会比提起一个钩码用力还小了呢?小组实验操作,收集数据。
学生辩论的同时,将两种滑轮的不同特点辨别清楚,同时就动滑轮、定滑轮费力还是省力产生分歧。让学生自己提出用测力计测一测的方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再加引导,使学生明确为避免结论的偶然性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
评价点
观察学生的思维发展变化,能否逐层深入的思考问题。学生观察事物能否把握要点。小组分工合作,任务明确,活动有序,会利用简单的实验记录表进行采集、整理数据。
三、点拨互动建构结论
看到我们得出的结论你想说点什么或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课下大家可以试着用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为什么动滑轮省力、定滑轮不省力。2.看来我们真的无法回答用它们提起重物,谁更好的问题了。如果我既想省力又能方便怎么办?引出——滑轮组
1.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学生可能想到:猜测有时是不准确的;定滑轮、动滑轮各有利弊;为什么动滑轮反而省力呢?思考提出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观看滑轮组应用视频。课下小组合作组装滑轮组,并研究起作用。
在探究中引发学生新的思考,意识到科学利于改善生活,提供方便。
评价点
分析和解读数据,科学结论的建构以事实为根据,并能进一步思考改进机械,更好的服务于生活。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在旗杆上、晾衣架上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呢?
结合所学,谈认识并说出生活中见过的滑轮及其发挥的作用。2.课下设计小小起重机。
巩固认识,解决课初的问题,科学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
评价点
有兴趣继续研究相关问题,并能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五、板书设计
滑轮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
不省力动滑轮:不改变用力方向
省力
相关资源
《滑轮》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中的第3课,这个课题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隶属于“物质世界”部分的“运动与力”,课程标准中对"运动与力"部分的具体要求为:使学生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斜面、杠杆、滑轮、齿轮等。课标中指出: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都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其与技术的关系。
课程标准中从三个角度对本课做了具体要求: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将自己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知道对探究结果提出疑问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了解合理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能用擅长的方式如语言、文字等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最积极的资料和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善于用学到的知识的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滑轮等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