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蜡烛的变化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第5课
讲课时间
蜡烛的变化
课时数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取学生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借助蜡烛受热溶化、受冷凝固、燃烧发光等一系列现象,揭示变化的两种基本形态。安排内容有:一、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事物的两种基本变化,二、有根据的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属于那一种变化。三、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得出属于那一种类型的变化。
【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学习用归纳的方法对复杂现象进行整理和概括。
过程目标:
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碾碎蛋壳、白醋反应、水滴石穿等现象中归纳出物质变化的两种类型,既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问题—实验—结论—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点】
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铁三角架、酒精灯、火柴、干燥的烧杯、铁片、试管夹、澄清的石灰水、搅拌棒、白醋、碱块、白糖。
学生准备:废旧易拉罐、生鸡蛋、塑料管、蜡烛。
【过程设计】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备注
激情导课(3分钟)
创设情境:(出示课件)由“水的三态变化”图片,引出“变化”这一话题。(板书变化)再由“蜡烛喝水”小魔术引出“蜡烛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变化
学生在已有知识“三态变化”的基础上观察“蜡烛喝水”小魔术并思考“蜡烛的变化”
采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情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诱发他们产生联想,为有效问题的产生创设良好的铺垫。
出示课题:(蜡烛的)变化,并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带着兴趣,带着对科学探索的疑惑,进入课堂
民主导学(30分钟)
学习探究,建构新知一、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1、 谈话: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等一些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2、师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3、师问: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实验方法 教师综合学生发言:切断、加热、点燃……(板书:加热
点燃)4、谈话:下面我们就先来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法来试一试。在实验前大家先猜测一下:加热以后,它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以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几位同学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我们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注意:实验的要求(请同学们注意点燃酒精灯和熄灭酒精灯的方法) 5、实验结论交流 蜡烛在加热的过程中,固体变成了什么?板书固体 液体 加热过的蜡烛冷却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液体
固体二、探究蜡烛的化学变化1、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再讨论一下,你们这一小组准备完成哪一个实验。2、汇报实验内容。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教师小结:板书(发光,发热,产生气体) 三、用多媒体播放音乐短片,种子发芽、铁杆生锈、小树长高、馒头发霉、冰块化水等。 四、师请学生比较“点燃蜡烛”和“加热蜡烛”两种变化的不同,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用维恩图的形式给这些变化来分类,最后归纳出物质变化的类型: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板书(形态变化
没有新物质产生 产生新物质)五、应用原理,判断解释师:我用幻灯片形式向学生呈示和简单介绍一些物质的变化过程,请学生说说它们是属于哪一种变化。如苹果生锈、生鸡蛋变熟、铁水变钢锭等。同时,也请学生列举几种自己观察到的变化,互相说说是属于哪一种变化。
组长领材料,分组观察,并完成表一的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 学生发言,交流猜测结果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完成表二的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长领取实验材料,分组进行实验。并认真完成表三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认真观看 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学生探究物质的变化属于哪一类。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关于蜡烛燃烧的实验不需要教师一步一步的带领,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图例和提示去做,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记录下来。 同时找更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直观图片资料,如铁栏杆生锈、小树长高、河流拐道、水滴石穿等,在学生观察面不断拓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收集更多的信息和证据,从而为得出关于物质变化的普遍性规律的结论 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种变化,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 呈现实验,引发学生更多的关于物质变化的思考
检测导结(7分钟)
实践拓展,引发新思考1、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验认真观察研究,弄清实验中的变化类型。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3、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每组选取其中的一个实验进行探究。并完成表四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受热 冷却 加热 固体 液体 形态的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质 点燃 发光 发热 生成水、气泡 生成新物质
【教学反思】
相关资源
《蜡烛的变化》课标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一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的范畴,主要通过围绕蜡烛的系列研究,发现物质的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我设计本课的三维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成熟、逻辑思维正在发展的阶段,通过实验和观察,收集大量证据,归纳物质变化的类型,得出结论,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