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11-23 21:04: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假设、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结论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惯性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意与他人交流研究结果;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象棋子、尺子;纸条、塑料杯、塑料球;小车、木块。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和同学聊天,引出急刹车时乘客身体前倾、甚至摔倒的话题。
问:急刹车时乘客身体前倾,这里面又包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
生: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板书课题: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看课件
二、课堂探究
活动一:探究运动物体的特性
1、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当公交车突然刹车时,公交车和乘客的运动状态是怎样改变的呢?
学生思考,汇报。
生:在正常行驶过程中,汽车和乘客都处于运动状态,突然刹车时,汽车处于静止状态,而乘客在急刹车的瞬间还处于运动状态,所以身体会向前倾倒。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因为科学探索讲究证据,只有用事实验证的假设才能成为真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1号材料袋中的器材,来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2、学生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并明确注意事项。
师:大家认为第X小组设计的方案怎么样?
生:好。详细,合理。
师:老师参考大家的意见制定了一个实验方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生读。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个实验中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注意安全,别碰到同学,别把小车掉到地上。
生:及时做好记录。
师:明确了注意事项,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利用这个方案进行实验,好,开始吧。
3、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一定要及时发现问题,确定汇报的小组)
4、学生分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教师及时评价、总结。(至少请两个小组进行汇报,要追问学生实验结论)
意外情况:
1、突然开动小车,木块向后倒——要求学生看清实验要求,平稳开动小车。可以让这个小组再次进行实验。
2、车速过慢,木块不倒——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假如我们乘坐的公交车以非常缓慢的速度行驶,当它急刹车时,我们的身体可能就不会向前倾,或者向前倾的幅度非常小。可以让这个小组加快速度,再次进行实验。
一定要让学生得出统一的结论。
结论:以上实验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活动二:探究静止物体的状态改变特性
1、教师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研究了运动物体的特性,那么当静止状态的物体遭遇运动状态改变时,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教师利用塑料杯、纸片和塑料球进行演示,请学生猜想快速抽动纸板时,塑料球处于什么运动状态?学生猜想可能认为塑料球静止不动或塑料球随纸片一起飞出。
2、请同学们利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如钢笔帽、纸条等设计实验方案。
请学生在小组内利用2号、3号袋子里的实验材料分别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
3、学生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方案,教师及时点评,指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下面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
5、学生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开始实验。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要特别强调安全,如用尺子击打棋子时,要小心,以免打到同学;快速抽动垫纸时,要用一只手扶着塑料杯,一只手快速抽动垫纸,以免打翻塑料杯。)
6、分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教师及时评价、总结。(请至少两个小组汇报,教师要追问学生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第X小组实验器材整理的真整齐)(把你们组的结果说一下好吗)
结论:以上实验说明,塑料球、棋子等静止的物体都具有保持它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7、归纳总结,建构惯性概念:通过刚才做的这几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物体这种属性叫做什么呢?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英国的牛顿,他早在几百年前就对物体的这种属性进行了研究,并为物体的这种属性起了一个名字,那就是惯性。(板书:惯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为惯性下一个定义呢?把我们刚才得出的两个结论合起来就是惯性的定义。谁愿意试着说一下?(请两三名尝试总结出惯性的定义)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惯性的概念。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那我们能不能说“世界上的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总结:物体都具有惯性,并板书。
活动三: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谈话:物体具有的惯性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师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利用课件展示并讲解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
2、交流:在驾乘车辆时,为预防突发情况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我们应该怎么做?(驾驶车辆时,系好安全带、戴好头盔;乘车时,抓好车扶手等。)(“交流”环节为机动环节)
三、课堂总结
1、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调动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认识到收获不仅仅指知识上的收获,也包括能力、态度和情感方面的收获)
2、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知道了什么是惯性,认识到惯性现象有利有弊,并能够把我们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从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
师: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好,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小组之间配合默契,和大家合作的非常愉快!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再次和大家进行合作。谢谢大家!
师:今天的课上到这儿,下课。
四、板书设计
11、改变物体运动状
静止
静止
物体有保持原来
的属性
运动
运动
五、拓展活动
1、现在频发的交通事故很多都与惯性有关,为了防范和降低因惯性造成的人身伤害,最后老师建议你们办一期以“珍爱生命,安全出行”为主题的科普手抄报,给家人和同学提出一些安全出行的忠告或建议,好不好?
2、惯性有大小吗?如果有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相关资源
本课的总目标:
小学科学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在本课中,通过学生观察身边的惯性现象,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完成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
本课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一下几个方面: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同学们经历了: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本课的科学知识
  1本课属于.学习物质世界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上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目标,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及课程资源配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好的教学活动,往往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因此,在实践中,各分目标必须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把握。